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时代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依据 | 第11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5.1 研究创作内容 | 第12页 |
1.5.2 研究创作方法 | 第12-13页 |
1.6 本文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1.7 本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榆林及街巷的形成特点 | 第15-29页 |
2.1 榆林的概述 | 第15-17页 |
2.2 榆林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2.3 榆林古城的城址变迁 | 第18-20页 |
2.3.1 “三拓榆城” | 第18-20页 |
2.4 “南塔北台中古城”——榆林古城特色风貌 | 第20-25页 |
2.4.1 古城的中线 | 第20-21页 |
2.4.2 “六楼骑街” | 第21-22页 |
2.4.3 传统民居——四合院 | 第22-23页 |
2.4.4 老街巷道 | 第23-24页 |
2.4.5 老商铺 | 第24-25页 |
2.5 榆林古城独特因素特点 | 第25-26页 |
2.5.1. 军事重镇 | 第25页 |
2.5.2. 地理特点 | 第25页 |
2.5.3. 民族大融合 | 第25-26页 |
2.6 榆林古城艺术文化遗产 | 第26页 |
2.6.1 艺术价值 | 第2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6-29页 |
第3章 中国水墨元素与插图绘本的探索 | 第29-39页 |
3.1 中国水墨画的历史渊源 | 第29-32页 |
3.1.1 水墨的概况 | 第29页 |
3.1.2 水墨的发展 | 第29-32页 |
3.2 中国水墨的表现语境 | 第32-33页 |
3.3 插图概述 | 第33-37页 |
3.3.1 插图的发展历程 | 第34-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中国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插图中的应用 | 第39-51页 |
4.1 在现代插图绘本中运用传统水墨元素 | 第39-43页 |
4.1.1 从构图上借鉴传统水墨元素 | 第40-43页 |
4.1.1.1 现代插画要汲取传统水墨元素的构图方式 | 第41-43页 |
4.2 从技法上借鉴传统水墨元素的意境 | 第43-47页 |
4.2.1 线条造型 | 第43-45页 |
4.2.2 墨的应用 | 第45-46页 |
4.2.3 色彩中的借鉴 | 第46-47页 |
4.3 从意境韵味中借鉴传统水墨元素 | 第47-48页 |
4.4 在现代插画中的灵活运用中国传统元素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水墨元素的插画作品《榆林古城老街印象》的应用实践 | 第51-71页 |
5.1 创作选题的缘由 | 第51-52页 |
5.2 以古城老街为创作题材并欣赏和借鉴各位中国大师的绘画题材 | 第52-56页 |
5.2.1 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作品的赏析与借鉴 | 第52-53页 |
5.2.2 对关维兴绘画题材和作品的赏析 | 第53-54页 |
5.2.3 对贺友直插图题材和作品的赏析 | 第54-55页 |
5.2.4 三位大师插画题材给笔者的影响和启示 | 第55-56页 |
5.3 创作实践的具体过程 | 第56-58页 |
5.3.1 确定榆林古城老街的插画题材并搜集资料 | 第56-57页 |
5.3.2 确定榆林古城老街的插画题材内容 | 第57-58页 |
5.4 《榆林古城老街印象》水墨插画作品的创作实践 | 第58-66页 |
5.4.1 以水墨元素线描进行插画创作 | 第58-60页 |
5.4.2 构图研究 | 第60-61页 |
5.4.3 线条用笔的重要性 | 第61-62页 |
5.4.4 色彩的表现 | 第62-63页 |
5.4.5 人物造型形象 | 第63-64页 |
5.4.6 景物的造型形象 | 第64-66页 |
5.5 创作实践作品以传统绘画水墨元素——线描为主 | 第66-67页 |
5.5.1 创作形式 | 第66页 |
5.5.2 表现技法 | 第66-67页 |
5.6 水墨元素的插画《榆林古城老街印·象》实践作品展示 | 第67-69页 |
5.7 水墨元素插画作品《榆林古城老街印象》绘画感悟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