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光催化技术概述 | 第13-19页 |
1.1.1 发展背景 | 第13-14页 |
1.1.2 作用原理 | 第14-16页 |
1.1.3 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1.4 光催化效率的提高途径 | 第17-18页 |
1.1.5 光催化技术在染料降解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2 BiOCl半导体 | 第19-22页 |
1.2.1 BiOCl的结构与性质 | 第19-20页 |
1.2.2 BiOCl的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1.2.3 BiOCl的改性及其光催化 | 第21-22页 |
1.3 钒酸银材料(SVOs) | 第22-24页 |
1.3.1 钒酸银材料的结构与性质 | 第22-23页 |
1.3.2 钒酸银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3页 |
1.3.3 钒酸银材料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4-26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24页 |
1.4.2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4 研究路线 | 第25-26页 |
第2章 Ag/AgVO_3/BiOCl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6-30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8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2.3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3 Ag/AgVO_3/BiOCl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8-29页 |
2.4 表征手段概述 | 第29页 |
2.5 光催化条件设置 | 第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Ag/AgVO_3/BiOCl的表征结果及讨论 | 第30-38页 |
3.1 前言 | 第30页 |
3.2 催化剂晶相结构表征 | 第30-31页 |
3.3 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31-32页 |
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2-34页 |
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34-35页 |
3.6 N_2吸附-脱附及比表面积分析 | 第35-36页 |
3.7 荧光光谱分析 | 第36-3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Ag/AgVO_3/BiOCl的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38-43页 |
4.1 前言 | 第38-39页 |
4.2 暗反应吸附实验 | 第39页 |
4.3 可见光催化实验 | 第39-40页 |
4.4 动力学研究 | 第40-41页 |
4.5 吸收光谱变化情况 | 第41-42页 |
4.6 光催化活性浅析 | 第4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光催化机理研究 | 第43-50页 |
5.1 边带位置计算 | 第43-44页 |
5.2 自由基抑制实验 | 第44-46页 |
5.3 银纳米粒子的作用 | 第46-47页 |
5.3.1 银纳米粒子概述 | 第46页 |
5.3.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效应 | 第46页 |
5.3.3 银纳米粒子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5.4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47-48页 |
5.4.1 催化剂的投加量 | 第47页 |
5.4.2 银的掺杂 | 第47-48页 |
5.5 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 第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51页 |
6.2 创新点 | 第51页 |
6.3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