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本文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1 RNA解螺旋酶的概述 | 第13-14页 |
2 SF2 RNA解螺旋的概述 | 第14-16页 |
3 DEAD-box RNA解螺旋酶的概述 | 第16-23页 |
3.0 DExH/D-box RNA蛋白的概述 | 第16页 |
3.1 DEAD-box RNA解螺旋酶的结构特征 | 第16-18页 |
3.2 DEAD-box RNA解螺旋酶的生物学功能 | 第18-20页 |
3.3 DEAD-box RNA解螺旋酶的生物化学活性 | 第20-22页 |
3.3.1 ATP酶活性 | 第20页 |
3.3.2 RNA解螺旋活性 | 第20-22页 |
3.3.3 其它活性 | 第22页 |
3.4 DEAD-box蛋白的ATP利用 | 第22-23页 |
4 Ded1p RNA解螺旋酶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5 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概述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3页 |
第二章 Ded1p解螺旋酶的表达纯化与活性验证 | 第3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4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4-36页 |
1.1.1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1.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4-36页 |
1.1.4 菌株 | 第36页 |
1.1.5 Ded1p表达质粒 | 第3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6-42页 |
1.2.1 引物设计 | 第36页 |
1.2.2 Ded1p-pET22b表达质粒的扩增和保存 | 第36-38页 |
1.2.3 质粒转化进入BL21 (DE3)感受态细胞并进行表达验证 | 第38-39页 |
1.2.4 Ded1p大量表达与纯化 | 第39-40页 |
1.2.5 Ded1p浓度测定与保存 | 第40-41页 |
1.2.6 Ded1p解螺旋活性验证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2.1 Ded1p-pET22b阳性克隆结果 | 第42-43页 |
2.1.1 Ded1p-pET22b阳性克隆结果 | 第42页 |
2.1.2 阳性菌落验证结果 | 第42-43页 |
2.1.3 阳性菌落的测序结果 | 第43页 |
2.2 Ded1p诱导表达验证结果 | 第43页 |
2.3 Ded1p大量表达纯化 | 第43-46页 |
2.3.1 Ni-NTA亲和层析纯化 | 第43-44页 |
2.3.2 Q-Sephrose纯化 | 第44-45页 |
2.3.3 Capto-DEAE纯化 | 第45页 |
2.3.4 Ded1p浓度测定 | 第45-46页 |
2.4 Ded1p解螺旋活性验证 | 第46-47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7-50页 |
3.1 讨论 | 第47-48页 |
3.2 小结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三章 Ded1p解螺旋机制的单分子研究 | 第51-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6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2-54页 |
1.1.1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52-53页 |
1.1.3 订购序列 | 第53页 |
1.1.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53-5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4-61页 |
1.2.1 RNA的荧光标记 | 第54-55页 |
1.2.2 样品通道的制备 | 第55-57页 |
1.2.3 荧光珠校准样的制备 | 第57-58页 |
1.2.4 RNA底物的制备 | 第58-59页 |
1.2.5 sm-FRET实验 | 第59-60页 |
1.2.6 数据处理 | 第60-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71页 |
2.1 RNA的Cy5荧光标记效率与FRET验证 | 第61-62页 |
2.2 PEG非特异性吸附结果 | 第62页 |
2.3 荧光珠校准效果 | 第62-63页 |
2.4 RNA的转录和纯化 | 第63-64页 |
2.5 Ded1p单分子解螺旋实验结果 | 第64-71页 |
2.5.1 Ded1p解开双链RNA存在中间态 | 第64-66页 |
2.5.2 Ded1p的解螺旋速率具有ATP浓度和双链长度依赖性 | 第66-67页 |
2.5.3 Ded1p以一步解开双链为主,两步解开为辅 | 第67-68页 |
2.5.4 完全解链前的小峰是对双链RNA的前干扰状态 | 第68-71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71-74页 |
3.1 讨论 | 第71-72页 |
3.2 小结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全文结论 | 第77-79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