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来源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徐玉玉案件案情综述 | 第14-18页 |
2.1 案情简介与判决结果 | 第14-15页 |
2.1.1 案情简介 | 第14页 |
2.1.2 判决结果 | 第14-15页 |
2.2 徐玉玉案件争议焦点问题 | 第15-18页 |
2.2.1 徐玉玉案件中陈文辉是否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第15-16页 |
2.2.2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是否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第16页 |
2.2.3 徐玉玉案件中陈文辉量刑是否过重问题 | 第16-18页 |
3 徐玉玉案件中焦点问题刑法分析 | 第18-27页 |
3.1 徐玉玉案件中陈文辉是否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第18-22页 |
3.1.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概述 | 第18-19页 |
3.1.2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构成要件 | 第19-21页 |
3.1.3 陈文辉构成本罪 | 第21-22页 |
3.2 山东省教育考试院是否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第22-23页 |
3.2.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主观方面 | 第22-23页 |
3.2.2 山东省教育考试院不构成本罪 | 第23页 |
3.3 陈文辉量刑是否过重问题 | 第23-27页 |
3.3.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量刑情节 | 第23-26页 |
3.3.2 徐玉玉案件陈文辉量刑适当 | 第26-27页 |
4 徐玉玉案件对完善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启示 | 第27-33页 |
4.1 确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保护对象 | 第27-29页 |
4.1.1 借鉴国外相关规定 | 第27-28页 |
4.1.2 确定保护我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保护对象 | 第28-29页 |
4.2 完善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制度 | 第29-33页 |
4.2.1 完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客观方面 | 第30页 |
4.2.2 增设过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第30-33页 |
结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后记 | 第37-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