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依托“蓝线空间”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构建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4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18-20页
        1.1.1 “新常态”对城市规划策略的新要求第18页
        1.1.2 城市规划策略转变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要求第18-19页
        1.1.3 提出问题第19-20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页
        1.2.1 研究目的第20页
        1.2.2 研究意义第20页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第20-23页
        1.3.1 研究范围界定第20-21页
        1.3.2 绿色基础设施定义及其判定原则第21-22页
        1.3.3 “蓝线空间”第22页
        1.3.4 其他相关词语辨析第22-23页
    1.4 相关文献综述第23-31页
        1.4.1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趋势及成果综述第23-26页
        1.4.4 国内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综述第26-31页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论文框架第31-33页
        1.5.1 主要内容第31-32页
        1.5.2 论文框架第32-33页
    1.6 研究方法第33-34页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第34-48页
    2.1 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演化过程与相关基础理论第34-38页
        2.1.1 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演化过程第34-36页
        2.1.2 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理论基础第36-38页
    2.2 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与特征第38-42页
        2.2.1 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第38-39页
        2.2.2 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第39-42页
    2.3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成果的表现形式第42-44页
        2.3.1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基本原则第42-43页
        2.3.2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成果的表现形式第43-44页
    2.4 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实践研究第44-46页
        2.4.1 国外实践研究第44-45页
        2.4.2 国内实践研究第45-46页
    2.5 目前国内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第46-47页
        2.5.1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6-47页
        2.5.2 应对策略第47页
    2.6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解析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第48-61页
    3.1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的概念第48页
    3.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的构建目标及意义第48-50页
        3.2.1 构建目标第48-49页
        3.2.2 构建意义第49-50页
    3.3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50-52页
        3.3.1 柔性空间要素第51-52页
        3.3.2 硬质空间要素第52页
        3.3.3 节点要素第52页
    3.4 系统设计要素内部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第52-54页
        3.4.1 设计要素内部的联系方式第52-53页
        3.4.2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第53-54页
    3.5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与城市关系的平衡第54-55页
        3.5.1 系统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协同关系第54页
        3.5.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第54页
        3.5.3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与居民游憩需求的关系第54-55页
    3.6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的构建程序第55-56页
    3.7 经典案例分析——美国西雅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第56-60页
        3.7.1 西雅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大背景第57页
        3.7.2 西雅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内容第57-59页
        3.7.3 西雅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特点第59-60页
        3.7.4 案例启示第60页
    3.8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依托“蓝线空间”建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第61-74页
    4.1 “蓝线空间”的空间构成与功能特性第61-64页
        4.1.1 城市蓝线与“蓝线空间”第61-63页
        4.1.2 “蓝线空间”的主要空间构成第63页
        4.1.3 “蓝线空间”的功能特性第63-64页
    4.2 “蓝线空间”的类型及空间表现形式第64-67页
        4.2.1 “蓝线空间”的类型第64-66页
        4.2.2 “蓝线空间”的空间表现形式第66-67页
    4.3 依托“蓝线空间”的优势第67-69页
        4.3.1 “蓝线空间”的自身优势第67-68页
        4.3.2 依托“蓝线空间”的建设优势第68-69页
    4.4 “蓝线空间”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的关系第69-71页
        4.4.1 “蓝线空间”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共同特征第69-70页
        4.4.2 “蓝线空间”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的相互融合第70-71页
    4.5 依托“蓝线空间”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构建策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71-72页
        4.5.1 对“蓝线空间”内建设的影响第71-72页
        4.5.2 对城市规划策略的影响第72页
    4.6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在“蓝线空间”内的构建策略及方法第74-97页
    5.1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在“蓝线空间”内的构建目标与原则第74-78页
        5.1.1 建设目标第74-75页
        5.1.2 构建原则第75-78页
    5.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在“蓝线空间”内的系统规划与网络构建第78-82页
        5.2.1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在“蓝线空间”内的系统规划第78-79页
        5.2.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在“蓝线空间”内的网络构建第79-82页
    5.3 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在“蓝线空间”内建设的控制与引导第82-83页
    5.4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在“蓝线空间”内的建设技术与方法第83-94页
        5.4.1 水系生态修复第84-85页
        5.4.2 对护岸与堤防的生态改造第85-88页
        5.4.3 与道路交通的协同建设第88-89页
        5.4.4 与低影响开发技术相结合的建设方法第89-94页
    5.5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在“蓝线空间”内构建的实施与管理第94-95页
        5.5.1 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第94-95页
        5.5.2 数据监测与动态管理第95页
        5.5.3 多方协调参与第95页
    5.6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六章 实证研究——滁河干渠风光带规划策略引导第97-119页
    6.1 项目背景分析第97-101页
        6.1.1 滁河干渠概况第97页
        6.1.2 滁河干渠的重要价值与自身特征第97-101页
    6.2 滁河干渠功能定位与规划目标第101-102页
        6.2.1 滁河干渠风光带的功能定位第101页
        6.2.2 滁河干渠风光带的规划目标第101-102页
    6.3 滁河干渠风光带规划理念第102-104页
        6.3.1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规划第102-103页
        6.3.2 线性游憩第103页
        6.3.3 本土化表达第103页
        6.3.4 低影响开发第103-104页
    6.4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系统构建理念下滁河干渠风光带建设面临的挑战第104-105页
    6.5 滁河干渠风光带的总体规划策略第105-116页
        6.5.1 滁河干渠“蓝线空间”规划范围的确定第105-106页
        6.5.2 滁河干渠“蓝线空间”内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第106-115页
        6.5.3 滁河干渠“蓝线空间”内产业结构的优化第115页
        6.5.4 滁河干渠“蓝线空间”内交通体系的完善第115-116页
    6.6 建设时序第116-118页
    6.7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9-122页
    7.1 主要结论第119-120页
    7.2 研究的创新性第120页
    7.3 后续研究展望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9页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玉米秸秆蛋白发酵饲料制备技术的研究--秸秆蛋白饲料制备及菌体生物量检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水下直升机的水动力建模及控制算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