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9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数据来源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13页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城市群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2.1 城市群概念 | 第14-15页 |
2.2 城市群辐射范围界定 | 第15-19页 |
2.2.1 城市群空间辐射范围识别标准的方案 | 第15-18页 |
2.2.2 城市群空间辐射范围识别的模型 | 第18-19页 |
3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 | 第19-26页 |
3.1 城市群空间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3.1.1 增长极理论 | 第19页 |
3.1.2 核心-边缘理论 | 第19-20页 |
3.1.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 第20页 |
3.1.4 圈层结构理论 | 第20页 |
3.2 计算综合实力确定城市群发展模式 | 第20-26页 |
3.2.1 选取评价指标 | 第21页 |
3.2.2 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21-23页 |
3.2.3 计算各城市综合实力 | 第23-24页 |
3.2.4 确定城市群空间发展结构 | 第24-26页 |
4 京津冀城市群等级结构的划分 | 第26-38页 |
4.1 城市群等级结构划分原理 | 第26页 |
4.2 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辐射范围 | 第26-28页 |
4.3 城市间经济社会联系强度 | 第28-33页 |
4.3.1 评价指标选取 | 第28-29页 |
4.3.2 交通可达性评价 | 第29-30页 |
4.3.3 经济社会联系强度的计算 | 第30-33页 |
4.4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 | 第33-38页 |
5 京津冀城市群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第38-44页 |
5.1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进行中出现的问题 | 第38-40页 |
5.1.1 城市群内城市关系不紧密,合作力不强,行政意识明显 | 第38页 |
5.1.2 区域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低水平竞争导致资源浪费 | 第38-39页 |
5.1.3 国有经济比重高,市场意识淡薄 | 第39页 |
5.1.4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第39-40页 |
5.2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策略 | 第40-44页 |
5.2.1 做好城市群功能定位 | 第40-41页 |
5.2.2 整合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相互关系 | 第41-42页 |
5.2.3 引导产业合理分工 | 第42页 |
5.2.4 强化市场经济的作用 | 第42-43页 |
5.2.5 改善生态环境 | 第43-44页 |
6 结论与不足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A 京津冀城市综合实力得分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