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标准模型,双Higgs二重态模型及相关计算理论 | 第13-35页 |
2.1 标准模型简介 | 第13-23页 |
2.1.1 标准模型的粒子谱 | 第13-14页 |
2.1.2 定域规范不变性 | 第14-17页 |
2.1.3 自发对称破缺和Higgs机制 | 第17-18页 |
2.1.4 标准模型的Higgs机制 | 第18-23页 |
2.2 双Higgs二重态模型(2HDM) | 第23-29页 |
2.2.1 模型提出动机 | 第23页 |
2.2.2 2HDM模型的Higgs场部分 | 第23-27页 |
2.2.3 2HDM模型的现状 | 第27-29页 |
2.3 电弱修正理论简介 | 第29-35页 |
2.3.1 α和α_s的阶数 | 第30-31页 |
2.3.2 电弱输入参数方案 | 第31-32页 |
2.3.3 光子诱导的过程 | 第32-33页 |
2.3.4 光子与jet事例的判别 | 第33-35页 |
第三章 LHC上WW+jet产生的次领头阶QCD和电弱修正及末态W玻色子的衰变 | 第35-65页 |
3.1 研究意义 | 第35页 |
3.2 WW+jet产生过程的NLO QCD修正 | 第35-43页 |
3.2.1 夸克混合效应 | 第37-39页 |
3.2.2 b夸克的处理 | 第39-40页 |
3.2.3 QCD虚修正部分 | 第40页 |
3.2.4 QCD实胶子辐射部分 | 第40-42页 |
3.2.5 红外安全的jet算法 | 第42-43页 |
3.3 WW+jet产生过程的NLO EW修正 | 第43-51页 |
3.3.1 电弱虚修正部分 | 第44-50页 |
3.3.2 实光子辐射部分 | 第50-51页 |
3.4 矢量玻色子衰变时的自旋关联效应 | 第51-54页 |
3.5 数值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3.5.1 输入参数 | 第54页 |
3.5.2 事例选择标准 | 第54-55页 |
3.5.3 总截面 | 第55-56页 |
3.5.4 领头阶(LO)微分分布 | 第56-57页 |
3.5.5 次领头阶(NLO)微分分布 | 第57-62页 |
3.6 小结 | 第62-65页 |
第四章 2HDM下pp→h~0h~0+2jets过程的高阶QCD修正 | 第65-93页 |
4.1 研究意义 | 第65-67页 |
4.2 VBF过程的结构函数法 | 第67-80页 |
4.2.1 VBF过程的定义 | 第67-68页 |
4.2.2 领头阶树图分析 | 第68-70页 |
4.2.3 结构函数 | 第70-80页 |
4.3 数值结果与讨论 | 第80-89页 |
4.3.1 总截面对模型参数的依赖 | 第81-83页 |
4.3.2 总截面的理论不确定度 | 第83-87页 |
4.3.3 运动学微分分布 | 第87-89页 |
4.4 小结 | 第89-93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附录A 软积分公式的详细推导 | 第101-105页 |
附录B VBF产生Higgs粒子对的相空间 | 第105-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