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在盛唐的接受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6页 |
第一节 陈子昂诗学理论及创作概况 | 第11-15页 |
第二节 陈子昂接受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第三节 陈子昂接受研究的基础、方式和意义 | 第21-26页 |
一、陈子昂在初唐的接受概况 | 第21-23页 |
二、陈子昂接受研究的方式、意义 | 第23-26页 |
第一章 张九龄对陈子昂的接受 | 第26-37页 |
第一节 张九龄对陈子昂诗歌理论的继承 | 第27-31页 |
一、风雅比兴 | 第27-29页 |
二、清澹诗风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张九龄对陈子昂诗歌创作的接受 | 第31-37页 |
一、题材和艺术表现方式的集中化 | 第32-34页 |
二、以张曲江体式重现“风人之旨” | 第34-37页 |
第二章 李白对陈子昂的全面接受 | 第37-47页 |
第一节 陈、李二人的同乡文化情节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李白对陈子昂诗学主张的继承和发扬 | 第38-42页 |
一、复古 | 第38-39页 |
二、风骨、兴寄 | 第39-41页 |
三、清真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李白《古风》对陈子昂《感遇》诗的接受 | 第42-47页 |
一、《古风》组诗的兴寄体式规范 | 第42-45页 |
二、《古风》之外的诗歌接受情况 | 第45-47页 |
第三章 高适对陈子昂的接受 | 第47-54页 |
第一节 高适对陈子昂诗歌理论的接受 | 第49-50页 |
第二节 高适对陈子昂边塞题材诗歌的接受 | 第50-54页 |
一、边塞诗的沉雄风格取向 | 第50-51页 |
二、边塞诗的现实主义取向 | 第51-54页 |
第四章 王维对陈子昂的接受 | 第54-61页 |
第一节 王维对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发展 | 第54-55页 |
第二节 王维诗歌接受陈子昂影响的表现 | 第55-61页 |
一、边塞题材 | 第55-57页 |
二、山水题材 | 第57-58页 |
三、赠僧诗歌 | 第58-61页 |
第五章 杜甫对陈子昂诗歌创作精神的发扬 | 第61-72页 |
第一节 杜甫关于陈子昂文学人格的评价 | 第61-63页 |
第二节 杜甫对陈子昂诗歌理论的接受和创新 | 第63-67页 |
一、“风骨”说 | 第64-65页 |
二、“兴寄”说与“沉郁顿挫” | 第65-67页 |
第三节 杜甫对陈子昂诗歌创作的接受和发扬 | 第67-72页 |
一、比兴咏物 | 第67-69页 |
二、五古长篇 | 第69-72页 |
第六章 殷璠等唐诗选家对陈子昂的接受 | 第72-77页 |
第一节 《河岳英灵集》标举的文学理论 | 第72-74页 |
第二节 唐人选本选录陈子昂诗歌的有关情况 | 第74-77页 |
结语 | 第77-83页 |
附录 《登幽州台歌》的后世接受情况分析 | 第83-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