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冠心病心绞痛概述 | 第10-14页 |
一 冠心病 | 第10页 |
二 冠心病心绞痛 | 第10-12页 |
1 CCS心绞痛分级 | 第11页 |
2 心绞痛的临床特点 | 第11-12页 |
3 冠心病心绞痛诊断及危险分层 | 第12页 |
4 鉴别诊断 | 第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4页 |
第二部分 古代文献研究 | 第14-67页 |
一 胸痹心痛类症论治 | 第14-36页 |
1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心痛论治之肇端 | 第14-17页 |
2 胸痹论治 | 第17-19页 |
3 心痛论治 | 第19-34页 |
4 痞论治 | 第34-35页 |
5 心痹论治 | 第35-36页 |
6 心掣论治 | 第36页 |
7 心疝论治 | 第36页 |
二 胸痹心痛类症的方剂分析 | 第36-4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6-37页 |
2 统计方剂来源 | 第37-38页 |
3 统计结果 | 第38-45页 |
三 胸痹心痛类症的药物分析 | 第45-55页 |
1 温阳祛寒除阴霾 | 第45-47页 |
2 益气养心安神志 | 第47-48页 |
3 补益精气滋化源 | 第48-49页 |
4 行气解郁畅气机 | 第49-50页 |
5 化浊宣痹祛痰湿 | 第50-51页 |
6 活血祛瘀通经络 | 第51-53页 |
7 芳香辟秽利官窍 | 第53-54页 |
8 清热通腑宣郁痹 | 第54页 |
9 祛风除湿止痹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7页 |
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研究 | 第67-97页 |
一 现代临床文献概况 | 第67-81页 |
1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 第67页 |
2 研究主体分析 | 第67-69页 |
3 分析结果 | 第69-81页 |
4 小结 | 第81页 |
二 现代方剂分析 | 第81-95页 |
1 研究概述 | 第81-82页 |
2 分析结果 | 第82-89页 |
3 具体药物分析 | 第89-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四部分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分析和用药规律 | 第97-114页 |
一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病机要素分述 | 第97-103页 |
1 阳气亏虚的论治演变及用药规律 | 第97-99页 |
2 阴精亏虚的论治演变及用药规律 | 第99-100页 |
3 气滞的论治演变及用药规律 | 第100-101页 |
4 血瘀的论治演变及用药规律 | 第101-102页 |
5 痰浊的论治演变及用药规律 | 第102页 |
6 邪热的论治演变及用药规律 | 第102-103页 |
二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复杂多变,用药灵活纷繁 | 第103页 |
三 以阴阳为纲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临床思路探析 | 第103-109页 |
1 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位在心 | 第104-108页 |
2 正虚邪实的各种病理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阴阳失和是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 | 第108-109页 |
3 阴阳衰退是阴阳失和的重要补充 | 第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4页 |
结语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查新报告 | 第117-130页 |
发表论文 | 第130-135页 |
益生菌干预冠心病脾气亏虚证的可行性探讨 | 第135-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0页 |
详细摘要 | 第140-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