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6页 |
1.1 土壤团聚体结构与环境过程的相互关系及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2 团聚体孔隙结构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中的挑战和瓶颈 | 第21-23页 |
1.3 研究目、意义的及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2.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第26页 |
2.2 同步辐射显微CT扫描 | 第26页 |
2.3 数字图像处理 | 第26-28页 |
2.3.1 数字图像处理和孔隙定量分析 | 第26-27页 |
2.3.2 孔隙三维形貌和各向异性分析 | 第27页 |
2.3.3 团聚体中孔隙的空间分布 | 第27-28页 |
2.4 团聚体切片与扫描电镜观察 | 第28页 |
2.5 数据融合分析 | 第28-29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不同胶结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 第30-46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30-3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3.2.1 小波分析 | 第31-32页 |
3.2.2 其他 | 第32页 |
3.3 不同大小的红壤及黑土团聚体的孔隙特征定量分析 | 第32-39页 |
3.3.1 团聚体的孔隙形貌与孔隙大小 | 第32-34页 |
3.3.2 团聚体的孔隙度分布 | 第34-35页 |
3.3.3 团聚体的孔隙空间分布特征 | 第35-39页 |
3.4 胶结物质的空间分布与多尺度特征分析 | 第39-41页 |
3.5 红壤和黑土团聚体可能的胶结过程 | 第41-42页 |
3.6 胶结物质对团聚体形成与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42-44页 |
3.7 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不同大小的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的生存空间分析 | 第46-54页 |
4.1 研究材料 | 第46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46-47页 |
4.2.1 微生物分离及培养 | 第46页 |
4.2.2 先进图像可是化技术 | 第46页 |
4.2.3 其他 | 第46-47页 |
4.3 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的内部孔隙结构特征 | 第47-50页 |
4.4 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微生物的可生存空间分析 | 第50-51页 |
4.5 不同大小团聚体中微生物可能的分布情况 | 第51-53页 |
4.6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不同生物碳改良剂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改良 | 第54-71页 |
5.1 研究材料 | 第54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54-58页 |
5.2.1 土壤培养实验 | 第54-55页 |
5.2.2 基于灰度值累积法的数字图像分割技术 | 第55页 |
5.2.3 其他研究方法 | 第55-58页 |
5.3 生物碳改良剂对土壤团聚体孔隙形貌的影响 | 第58页 |
5.4 生物碳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孔隙改良的定量分析 | 第58-62页 |
5.5 生物碳改良后,土壤团聚体中孔隙空间分布情况 | 第62-63页 |
5.6 秸秆生物碳在红壤和砂姜黑土团聚体中的空间分布 | 第63-65页 |
5.7 添加生物碳前后土壤团聚体中碳的空间分布 | 第65-67页 |
5.8 为不同的土壤选择合适的生物碳改良剂 | 第67-70页 |
5.9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红壤中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环境意义 | 第71-91页 |
6.1 研究材料 | 第71-72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72-74页 |
6.2.1 土壤中金属元素的测定 | 第72-73页 |
6.2.2 微束X射线荧光,微束X射线衍射以及微束X射线近边吸收谱分析 | 第73页 |
6.2.3 其他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6.3 铁锰结核的形貌和内部结构 | 第74-77页 |
6.4 铁锰结核内部的元素空间分布 | 第77-81页 |
6.5 铁锰结核的形成机理和形成过程 | 第81-83页 |
6.6 铁锰结核生长限制因子分析 | 第83-85页 |
6.7 铁锰结核形成过程重建 | 第85-89页 |
6.8 小结 | 第89-9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5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91-93页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93-94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