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驾岭煤矿12305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第2章 沿空留巷围岩活动规律研究 | 第12-21页 |
2.1 工作面概况 | 第12-13页 |
2.1.1 地质条件介绍 | 第12页 |
2.1.2 生产技术情况 | 第12-13页 |
2.2 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 第13-15页 |
2.3 沿空留巷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 第15-17页 |
2.3.1 沿空留巷巷帮应力分布 | 第15-16页 |
2.3.2 沿空巷道与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关系 | 第16-17页 |
2.4 充填体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17-20页 |
2.4.1 充填体与顶板力学关系 | 第17-19页 |
2.4.2 顶板与充填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巷旁充填体力学性能和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21-25页 |
3.1 沿空留巷巷旁充填体材料选取 | 第21-23页 |
3.1.1 留巷支护的主要形式 | 第21-22页 |
3.1.2 巷旁充填体材料选择 | 第22页 |
3.1.3 高水巷旁充填体的作用 | 第22-23页 |
3.2 充填体位置选择 | 第23-24页 |
3.3 充填体形状选择 | 第2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4章 数值模拟确定合理的充填体宽度 | 第25-39页 |
4.1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 | 第25页 |
4.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25-26页 |
4.2.1 模型参数 | 第25-26页 |
4.2.2 充填体宽度对留巷稳定性分析 | 第26页 |
4.3 数值模拟不同宽度充填体应力对比分析 | 第26-33页 |
4.3.1 工作面推进 30m时垂直应力对比分析 | 第26-27页 |
4.3.2 工作面推进 50m时垂直应力对比分析 | 第27-29页 |
4.3.3 工作面推进 70m时垂直应力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4.3.4 工作面后方垂直应力对比分析 | 第30-31页 |
4.3.5 充填体上不同部位垂直应力对比分析 | 第31-33页 |
4.4 数值模拟不同宽度充填体垂直位移对比分析 | 第33-37页 |
4.4.1 工作面推进 30m时垂直位移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4.4.2 工作面推进 50m时垂直位移对比分析 | 第34-36页 |
4.4.3 工作面推进 70m时垂直位移对比分析 | 第36-37页 |
4.5 不同推进阶段塑性影响区的分析 | 第37-38页 |
4.6 充填体宽度的确定 | 第3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5章 工业性实践及现场矿压观测 | 第39-73页 |
5.1 巷道围岩变形观测与分析 | 第39-46页 |
5.1.1 观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 第39页 |
5.1.2 观测与数据分析 | 第39-45页 |
5.1.3 结论 | 第45-46页 |
5.2 巷道围岩应力观测与分析 | 第46-50页 |
5.2.1 观测方法 | 第46页 |
5.2.2 数据观测与分析 | 第46-50页 |
5.2.3 结论 | 第50页 |
5.3 锚杆锚索受力观测与分析 | 第50-58页 |
5.3.1 观测方法与测站布置 | 第50-52页 |
5.3.2 数据观测与分析 | 第52-58页 |
5.3.3 结论 | 第58页 |
5.4 充填体受力及内部应力观测 | 第58-68页 |
5.4.1 观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 第58-60页 |
5.4.2 数据观测与分析 | 第60-67页 |
5.4.3 结论 | 第67-68页 |
5.5 充填体变形观测与分析 | 第68-72页 |
5.5.1 观测方法与测站布置 | 第68页 |
5.5.2 数据观测与分析 | 第68-72页 |
5.5.3 结论 | 第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