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6页 |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1.1 构建近红外模型的理论墓础 | 第17-19页 |
1.1.1 近红外光谱的由来 | 第17-18页 |
1.1.2 近红外光谱定义 | 第18页 |
1.1.3 近红外光谱技术分类 | 第18页 |
1.1.4 近红外技术的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1.1.5 现代分析技术与近红外分析技术 | 第19页 |
1.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 | 第19-20页 |
1.3 影响近红外模型构建的主要因素 | 第20页 |
1.4 近红外模型主要的质量评价 | 第20-21页 |
1.5 近红外定标模型构建的关键步骤 | 第21页 |
1.6 近红外模型在稻米蒸煮品质与营养品质中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6.1 近红外光谱分析在稻米蒸煮品质中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6.2 近红外光谱分析在稻米营养品质中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6.3 总结前人对近红外模型构建的研究 | 第24页 |
1.7 稻米的蒸煮品质、营养品质及其遗传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7.1 稻米的蒸煮品质 | 第25页 |
1.7.2 稻米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 | 第25页 |
1.7.3 稻米的碱消值 | 第25页 |
1.7.4 稻米的胶稠度 | 第25-26页 |
1.7.5 稻米的蛋白质含量 | 第26页 |
1.7.6 稻米的氨基酸含量 | 第26页 |
1.8 稻米品质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1.9 研究关联分析的基础 | 第27页 |
1.10 研究关联分析的方法 | 第27-28页 |
1.11 关联分析在水稻上的运用 | 第28页 |
1.12 近红外分析技术与关联分析技术在稻米品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第一部分:稻米品质的近红外模型构建 | 第30-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1.1 样品的收集 | 第30页 |
1.2 样品的制备 | 第30页 |
1.3 参比值分析测定 | 第30-31页 |
1.4 稻米品质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1.5 仪器参数及光谱收集 | 第31-32页 |
1.6 模型的建立、优化、验证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2.1 品质指标测定结果 | 第33-35页 |
2.2 米粉样本的近红外漫反射的光谱 | 第35-37页 |
2.3 内部交叉与外部校正结果 | 第37-40页 |
2.3.1 近红外模型的内部交叉验证结果 | 第37-39页 |
2.3.2 稻米品质的近红外模型外部验证结果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第二部分:稻米品质的的遗传关联分析研究 | 第42-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7页 |
1.1 材料种植 | 第42页 |
1.2 DNA提取 | 第42-43页 |
1.3 SSR标记选取分析 | 第43-45页 |
1.4 香稻的DNA PCR扩增及分子产物的检测 | 第45-46页 |
1.5 231份香稻材料品质特性的表型数据测定 | 第46页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2.1 香稻DNA扩增产物分析 | 第47-48页 |
2.1.1 对香稻DNA样品的质量检测 | 第47页 |
2.1.2 香稻资源的扩增引物的可行性检测 | 第47页 |
2.1.3 香稻的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 第47-48页 |
2.1.4 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第48页 |
2.2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2.3 231份香稻3个组群聚类图 | 第49-50页 |
2.4 利用近红外模型测得231份香稻品种品质性状含量 | 第50-51页 |
2.5 香稻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GWS)结果 | 第51-55页 |
3 讨论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8页 |
附录1 | 第68-71页 |
附录2 | 第71页 |
附录3 | 第71页 |
附录4 | 第71页 |
附录5 | 第71-72页 |
作者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