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分析论文

谷维素片组分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提高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部分 LC-MS法对谷维素片化学组分的分析研究第13-33页
    1 仪器与试药第13-14页
        1.1 仪器第13页
        1.2 试药第13-14页
    2 方法第14-17页
        2.1 液相部分实验条件的优化第14-17页
            2.1.1 溶剂的选择第14-15页
            2.1.2 色谱柱的选择第15-17页
        2.2 色谱条件第17页
        2.3 质谱条件第17页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17页
    3 结果第17-32页
        3.1 谷维素片各组分的分析鉴定第17-30页
            3.1.1 化合物1的结构推定依据第22-23页
            3.1.2 化合物2的结构推定依据第23-24页
            3.1.3 化合物3的结构推定依据第24-25页
            3.1.4 化合物4的结构推定依据第25-26页
            3.1.5 化合物5的结构推定依据第26-27页
            3.1.6 化合物6的结构推定依据第27-28页
            3.1.7 化合物7的结构推定依据第28-29页
            3.1.8 化合物8的结构推定依据第29-30页
        3.2 小结第30-32页
    4 结论第32-33页
第二部分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谷维素片含量的方法研究第33-44页
    1 仪器与试药第33-34页
        1.1 仪器第33页
        1.2 试药第33-34页
    2 实验部分第34-43页
        2.1 测定方法的建立第34-42页
            2.1.1 色谱条件第34页
            2.1.2 溶液的配制第34页
            2.1.3 方法学验证第34-42页
            2.1.4 谷维素片含量测定方法第42页
        2.2 样品的测定第42-43页
            2.2.1 按现行标准检验结果第42-43页
            2.2.2 按新建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结果第43页
    3 结论第43-44页
第三部分 谷维素片特征图谱相似度的研究第44-62页
    1 仪器与试药第44-45页
        1.1 仪器第44页
        1.2 试药第44-45页
    2 方法第45-50页
        2.1 色谱条件第45页
        2.2 溶液的配制第45页
            2.2.1 对照溶液的制备第45页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45页
        2.3 参照峰的选择第45-46页
        2.4 方法学验证第46-50页
            2.4.1 进样精密度实验第46-47页
            2.4.2 溶液稳定性实验第47-49页
            2.4.3 重复性实验第49-50页
    3 谷维素片高效液相特征图谱相似度研究第50-60页
        3.1 对照特征图谱的建立第50-51页
        3.2 谷维素片样品相似度的分析第51-55页
        3.3 谷维素原料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的分析第55-59页
        3.4 国产谷维素片与日本进口谷维素片特征图谱的比较第59-60页
    4 讨论第60-62页
第四部分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谷维素中痕量元素的测定第62-75页
    1 仪器与试药第62-63页
        1.1 仪器第62-63页
        1.2 试药第63页
    2 实验部分第63-73页
        2.1 实验器皿的清洗第63页
        2.2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63-65页
            2.2.1 样品消解方式的选择第63-64页
            2.2.2 样品称样量及消解体系的选择第64-65页
            2.2.3 同位素的选择第65页
            2.2.4 内标元素的选择第65页
        2.3 测定方法的建立第65-71页
            2.3.1 ICP-MS工作参数第65-66页
            2.3.2 溶液的制备第66-67页
            2.3.3 方法学验证第67-71页
        2.4 样品的测定第71-72页
        2.5 讨论第72-73页
    3 小结第73-75页
结论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综述第81-89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致谢第89-90页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防城港市药品零售企业技术监管现状分析
下一篇:DCPO的葡萄糖基化近红外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肿瘤细胞成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