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1.1 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相关文献 | 第16-17页 |
2.1.2 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文献 | 第17-19页 |
2.1.3 公司控制力相关文献 | 第19页 |
2.1.4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公司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页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公司契约理论 | 第22-23页 |
3 公司控制力的界定及理论分析 | 第23-31页 |
3.1 公司控制力 | 第23-25页 |
3.2 公司治理结构 | 第25-27页 |
3.3 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控制力的影响分析 | 第27-31页 |
3.3.1 股权结构集中度对公司控制力的影响 | 第27-29页 |
3.3.2 利益相关者身份重合度对公司控制力的影响 | 第29-31页 |
4 合伙人制度对公司控制力的影响分析 | 第31-40页 |
4.1 合伙人制度 | 第31-34页 |
4.1.1 合伙人制度的内涵 | 第31-32页 |
4.1.2 合伙人制度的建立目的及形式 | 第32-33页 |
4.1.3 合伙人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33-34页 |
4.2 基于不同特权的合伙人制度对公司控制力的影响分析 | 第34-36页 |
4.2.1 基于多倍投票权的合伙人制度 | 第34-35页 |
4.2.2 基于董事提名权的合伙人制度 | 第35页 |
4.2.3 基于投票支持权的合伙人制度 | 第35-36页 |
4.3 合伙人制度对公司控制力的改进模式及其应用条件 | 第36-40页 |
4.3.1 合伙人制度对公司控制力的改进模式 | 第36-37页 |
4.3.2 公司应用该模式可能带来的问题 | 第37页 |
4.3.3 公司应用该模式须具备的条件 | 第37-40页 |
5 阿里巴巴基于合伙人制度的公司控制力创新分析 | 第40-51页 |
5.1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 | 第40-45页 |
5.1.1 合伙人制度的建立背景 | 第40-41页 |
5.1.2 合伙人制度的内涵及形式 | 第41页 |
5.1.3 合伙人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41-43页 |
5.1.4 合伙人的特权及应用 | 第43-45页 |
5.2 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对公司控制力的创新分析 | 第45-47页 |
5.2.1 创新了公司控制力的实现途径 | 第45-46页 |
5.2.2 保持了合伙人的最大公司控制力 | 第46-47页 |
5.3 阿里巴巴基于合伙人制度的效用分析 | 第47-51页 |
5.3.1 完善了公司治理机制 | 第47页 |
5.3.2 建立了稳定的管理体系 | 第47-49页 |
5.3.3 有利于维系和传承企业文化 | 第49-51页 |
6 对现代公司及监管层的启示 | 第51-55页 |
6.1 对现代公司的启示 | 第51-53页 |
6.1.1 创新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机制 | 第51页 |
6.1.2 应用合伙人制度,创新公司控制力 | 第51-52页 |
6.1.3 建立稳定管理体系,建设独特企业文化 | 第52页 |
6.1.4 扩宽企业上市渠道,选择合适上市途径 | 第52-53页 |
6.2 对监管层的启示 | 第53-55页 |
6.2.1 更新相关条款,规范上市标准 | 第53页 |
6.2.2 汲取国外经验,放宽上市条件 | 第53页 |
6.2.3 完善监管制度,强化信息披露 | 第53-5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7.1 结论 | 第55页 |
7.2 研究局限性 | 第55-56页 |
7.3 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