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 第13-15页 |
1.4.1 可能的创新 | 第13-1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经贸合作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2.1 “经济特区”和“经贸合作区”的概念及异同点 | 第15-18页 |
2.1.1 经济特区概念 | 第15页 |
2.1.2 经贸合作区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3 两者的相同点 | 第16-17页 |
2.1.4 两者的不同点 | 第17-18页 |
2.2 经贸合作区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要素禀赋理论 | 第18页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增长极理论 | 第19页 |
2.3 结论性评述 | 第19-21页 |
第3章 中非经贸合作区的运作和发展模式 | 第21-29页 |
3.1 中非经贸合作区的运作 | 第21-25页 |
3.1.1 中非经贸合作区概况 | 第21-22页 |
3.1.2 中非经贸合作区的政策优惠 | 第22-24页 |
3.1.3 中非经贸合作区的建设流程 | 第24-25页 |
3.2 中非经贸合作区的发展模式 | 第25-28页 |
3.2.1 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 | 第25-26页 |
3.2.2 发展集加工、贸易、地产、教育等多功能综合区 | 第26页 |
3.2.3 借助东道国区位优势发展出口加工贸易 | 第26-27页 |
3.2.4 三种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3.3 结论性评述 | 第28-29页 |
第4章 中非经贸合作区产生的投资效应 | 第29-39页 |
4.1 中非经贸合作区给东道国带来的投资效应 | 第29-37页 |
4.1.1 拉动投资影响 | 第29-31页 |
4.1.2 出口促进和进口替代影响 | 第31-36页 |
4.1.3 就业增加影响 | 第36页 |
4.1.4 技术和管理水平溢出影响 | 第36-37页 |
4.2 中非经贸合作区给母国带来的投资效应 | 第37-38页 |
4.2.1 有利于促进我国过剩产能转移 | 第37-38页 |
4.2.2 能够提高“中国制造”品牌在非洲影响力 | 第38页 |
4.3 结论性评述 | 第38-39页 |
第5章 中非经贸合作区拉动中国对东道国投资的实证检验 | 第39-45页 |
5.1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取 | 第39-40页 |
5.1.1 模型的设定 | 第39页 |
5.1.2 变量的选取 | 第39-40页 |
5.2 数据来源与描述统计 | 第40-41页 |
5.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40页 |
5.2.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40-41页 |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41-45页 |
5.3.1 回归模型选定 | 第41-42页 |
5.3.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2-43页 |
5.3.3 内生性问题及解决 | 第43-45页 |
第6章 中非经贸合作区发展遇到的阻碍及政策建议 | 第45-48页 |
6.1 经贸合作区面临的阻碍 | 第45-46页 |
6.1.1 园区企业投资风险大 | 第45页 |
6.1.2 园区内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不完善 | 第45页 |
6.1.3 园区产业定位不准确以及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45-4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6-48页 |
6.2.1 从政府层面 | 第46页 |
6.2.2 从企业层面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