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公共选择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鄱阳湖区生态补偿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小结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 第19-3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公共选择 | 第19页 |
2.1.2 生态补偿 | 第19-20页 |
2.1.3 农户参与 | 第20页 |
2.2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2.2.1 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发展 | 第20-21页 |
2.2.2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2.3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2.3 生态补偿基本理论概述 | 第23-26页 |
2.3.1 生态补偿的产生背景 | 第23-24页 |
2.3.2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2.3.3 生态补偿的基本要素 | 第25-26页 |
2.4 公共选择理论于农户参与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之适用性分析 | 第26-28页 |
2.4.1 研究范畴的适用性 | 第27页 |
2.4.2 研究内容的适用性 | 第27页 |
2.4.3 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 第27-28页 |
2.4.4 研究对象的适用性 | 第28页 |
2.5 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农户参与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的必要性分析 | 第28-30页 |
3 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中的农户参与情况调查 | 第30-44页 |
3.1 鄱阳湖区生态补偿概况 | 第30-32页 |
3.1.1 鄱阳湖湿地概况 | 第30页 |
3.1.2 鄱阳湖区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实施概况 | 第30-32页 |
3.2 调查方法与样本特征 | 第32-33页 |
3.2.1 调查方法 | 第32页 |
3.2.2 样本特征 | 第32-33页 |
3.3 调查情况分析 | 第33-44页 |
3.3.1 农户参与意识情况 | 第33-36页 |
3.3.2 农户参与行为情况 | 第36-40页 |
3.3.3 农户参与结果情况 | 第40-44页 |
4 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农户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4-51页 |
4.1 农户个体经济人“理性的无知” | 第44-46页 |
4.1.1 “搭便车”现象 | 第44-45页 |
4.1.2 政治冷漠 | 第45-46页 |
4.1.3 短视效应 | 第46页 |
4.2 农民利益集团参与能力薄弱 | 第46-48页 |
4.2.1 教育水平受限 | 第47页 |
4.2.2 价值内驱缺失 | 第47页 |
4.2.3 集体行动困境明显 | 第47-48页 |
4.3 政策环境影响 | 第48-51页 |
4.3.1 政府角色定位偏差 | 第48页 |
4.3.2 利益集团参与失衡 | 第48-49页 |
4.3.3 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 第49-51页 |
5 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优化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农户参与的途径探究 | 第51-55页 |
5.1 完善偏好显示机制,增强农户参与能力 | 第51-53页 |
5.1.1 培养公民责任感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 | 第51-52页 |
5.1.2 加大政府政策倾斜力度,增强农户个体参与能力 | 第52页 |
5.1.3 采取选择性激励,增强农户利益集团的参与能力 | 第52-53页 |
5.2 正视“经济人”属性,端正官员角色定位 | 第53-54页 |
5.2.1 明确责任分工,严格评估考核制度 | 第53页 |
5.2.2 生态补偿方式多元化,拓宽农户参与渠道 | 第53页 |
5.2.3 构建利益集团博弈平台,减少农户参与成本 | 第53-54页 |
5.3 规范决策程序与规则,完善生态补偿法律体系 | 第54-55页 |
6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