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业街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与敦煌文化商业街区实践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2.1 文化商业街区的概念 | 第15页 |
1.2.2 空间环境的概念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0页 |
1.3.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7-20页 |
1.4 商业街区空间环境加强文化氛围的原因 | 第20-21页 |
1.4.1 旅游业的发展 | 第20页 |
1.4.2 居民生活需要 | 第20-21页 |
1.4.3 文化的传承 | 第21页 |
1.5 文化商业街区空间环境设计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1.5.1 文化层面上的理论 | 第21-22页 |
1.5.2 心理层面上的理论 | 第22-23页 |
1.5.3 图底理论 | 第23-24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7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7.2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文化商业街区空间环境的特征分析 | 第26-40页 |
2.1 文化商业街区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 第26-30页 |
2.1.1 显性的空间因素 | 第26-29页 |
2.1.2 隐性的人文环境 | 第29-30页 |
2.2 文化商业街区的空间分类 | 第30-35页 |
2.2.1 按使用功能分 | 第30-32页 |
2.2.2 按空间形态分 | 第32-34页 |
2.2.3 按空间序列分 | 第34-35页 |
2.3 文化商业街区空间环境多层次性 | 第35-37页 |
2.3.1 外部空间环境的层次 | 第36-37页 |
2.3.2 内外过渡空间环境的层次 | 第37页 |
2.4 文化商业街区空间环境设计的理论启示 | 第37-39页 |
2.4.1 空间等级的明确性 | 第37-38页 |
2.4.2 空间结构的复合性 | 第38页 |
2.4.3 空间使用的模糊性 | 第38页 |
2.4.4 场景的可读性 | 第38-39页 |
2.4.5 文化的体验性 | 第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实例调研 | 第40-72页 |
3.1 洛带博客小镇文化商业街区 | 第40-46页 |
3.1.1 博客小镇概况 | 第40页 |
3.1.2 博客小镇与洛带古镇的关系 | 第40页 |
3.1.3 当地文化的发掘利用 | 第40-41页 |
3.1.4 空间组织特点 | 第41-43页 |
3.1.5 空间氛围的营造 | 第43-45页 |
3.1.6 经验与不足 | 第45-46页 |
3.2 成都太古里文化商业街区 | 第46-54页 |
3.2.1 太古里概况 | 第46页 |
3.2.2 太古里与场地周边的关系 | 第46页 |
3.2.3 当地文化的发掘利用 | 第46-47页 |
3.2.4 空间组织特点 | 第47-52页 |
3.2.5 空间氛围的营造 | 第52-54页 |
3.2.6 经验与不足 | 第54页 |
3.3 西安大唐西市文化商业街区 | 第54-60页 |
3.3.1 大唐西市概况 | 第54页 |
3.3.2 大唐西市与场地周边的关系 | 第54-55页 |
3.3.3 当地文化的发掘利用 | 第55页 |
3.3.4 空间组织特点 | 第55-58页 |
3.3.5 空间氛围的营造 | 第58-59页 |
3.3.6 经验与不足 | 第59-60页 |
3.4 新北川巴拿恰文化商业街区 | 第60-69页 |
3.4.1 巴拿恰概况 | 第60页 |
3.4.2 巴拿恰与场地周边的关系 | 第60页 |
3.4.3 当地文化的发掘利用 | 第60页 |
3.4.4 空间组织特点 | 第60-67页 |
3.4.5 空间氛围的营造 | 第67-69页 |
3.4.6 经验与不足 | 第69页 |
3.5 案例横向比较分析 | 第69-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文化商业街区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 第72-90页 |
4.1 加强文化商业街区与城市的结合 | 第72-74页 |
4.1.1 融入城市肌理 | 第72页 |
4.1.2 融入城市道路系统 | 第72-73页 |
4.1.3 融入城市自然环境 | 第73-74页 |
4.1.4 融入城市人文环境 | 第74页 |
4.2 加强文化商业街区道路结构的优化设计 | 第74-77页 |
4.2.1 对街区的道路的开口与路线进行优化 | 第74-76页 |
4.2.2 对街区道路进行有效的层级划分 | 第76-77页 |
4.3 加强文化商业街区的空间体验 | 第77-79页 |
4.3.1 形成跌宕起伏的的空间序列 | 第77-78页 |
4.3.2 借鉴传统城市中步行街的空间尺度 | 第78-79页 |
4.3.3 布置吸引人的街道兴趣点 | 第79页 |
4.3.4 注重保持街区界面的连续性 | 第79页 |
4.4 加强文化商业街区的场所营造 | 第79-85页 |
4.4.1 标志物的确立 | 第79-81页 |
4.4.2 细部空间的处理 | 第81-83页 |
4.4.3 美观方便的环境设施 | 第83-85页 |
4.5 加强文化商业街区地域文化的表达 | 第85-89页 |
4.5.1 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 | 第86页 |
4.5.2 借鉴传统空间形式 | 第86-87页 |
4.5.3 当地材料的运用与改进 | 第87页 |
4.5.4 符号的提取与转换 | 第87-88页 |
4.5.5 色彩归纳 | 第88页 |
4.5.6 陈设品的选用 | 第88-8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5章 敦煌地区地域性要素研究 | 第90-100页 |
5.1 敦煌地区的概念 | 第90页 |
5.2 自然环境 | 第90-91页 |
5.2.1 地理位置 | 第90页 |
5.2.2 气候条件 | 第90-91页 |
5.2.3 地质地貌 | 第91页 |
5.2.4 水文资源 | 第91页 |
5.3 敦煌文化 | 第91-94页 |
5.3.1 本土文化精神 | 第92-93页 |
5.3.2 外来文化交融 | 第93-94页 |
5.4 敦煌街区空间特点研究 | 第94-96页 |
5.4.1 街区形态 | 第94页 |
5.4.2 街区的建筑特点 | 第94-96页 |
5.5 敦煌街区空间环境的审美体现 | 第96-98页 |
5.5.1 地域环境色彩系统 | 第96-97页 |
5.5.2 空间的纯粹性 | 第97页 |
5.5.3 浑厚粗犷的外部形态 | 第97-98页 |
5.5.4 华丽丰富的内院界面 | 第9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6章 敦煌地区文化商业街区空间环境设计实践研究 | 第100-119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100-102页 |
6.1.1 项目背景 | 第100-101页 |
6.1.2 场地地段潜力分析 | 第101页 |
6.1.3 规划理念 | 第101-102页 |
6.2 场地融入城市结构 | 第102-105页 |
6.2.1 场地与城市的关系 | 第102页 |
6.2.2 延续城市的空间形态 | 第102-103页 |
6.2.3 功能配置与商业氛围的更新 | 第103-105页 |
6.3 场地道路出入口与流线设计 | 第105-106页 |
6.3.1 出入口设置 | 第105页 |
6.3.2 交通流线设置 | 第105-106页 |
6.4 场地的空间体验 | 第106-112页 |
6.4.1 丰富的空间序列 | 第106页 |
6.4.2 街道轮廓线与尺度的控制 | 第106-107页 |
6.4.3 处理巧妙的景观节点 | 第107-112页 |
6.5 场地的场所营造 | 第112-114页 |
6.5.1 标志物的确立 | 第112页 |
6.5.2 内外空间的渗透 | 第112-113页 |
6.5.3 细部空间的设计 | 第113页 |
6.5.4 环境设施的设置 | 第113-114页 |
6.6 地域性设计 | 第114-116页 |
6.6.1 建筑的审美追求 | 第114页 |
6.6.2 坡屋顶与平台的结合 | 第114-115页 |
6.6.3 单栋院落的运用 | 第115页 |
6.6.4 生土、石材与木构的结合 | 第115页 |
6.6.5 符号的提取与建筑色彩 | 第115-116页 |
6.6.6 特色文化的表达 | 第116页 |
6.7 街区的商铺设置 | 第116-117页 |
6.8 设计的总结与不足 | 第117-118页 |
6.8.1 设计的总结 | 第117-118页 |
6.8.2 设计的不足 | 第118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结语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