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建造材料的地域性表达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3 相关研究概念辨析 | 第13-18页 |
1.3.1 当代(中国) | 第13-14页 |
1.3.2 实验性与先锋主义辨析 | 第14-15页 |
1.3.3 实验性建筑 | 第15-16页 |
1.3.4 地域性 | 第16-18页 |
1.4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 第18-24页 |
1.4.1 关于实验性建筑相关论述 | 第18-19页 |
1.4.2 关于材料 | 第19-21页 |
1.4.3 关于建筑的地域性 | 第21-24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24-26页 |
1.5.1 论文具体研究对象界定 | 第24-25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性建筑的材料语言 | 第27-56页 |
2.1 生土的建筑语言 | 第28-34页 |
2.1.1 土的基本属性 | 第28页 |
2.1.2 生土材料的传统运用 | 第28-31页 |
2.1.3 生土建筑传统建造技法的现代更新 | 第31-34页 |
2.2 木材的建筑语言 | 第34-39页 |
2.2.1 木材的基本属性 | 第34页 |
2.2.2 木材料的传统运用 | 第34-36页 |
2.2.3 木材使用策略的现代更新 | 第36-39页 |
2.3 砖的建筑语言 | 第39-43页 |
2.3.1 砖的基本属性 | 第39页 |
2.3.2 砖材料的传统运用 | 第39-40页 |
2.3.3 砖材料传统运用的现代更新 | 第40-43页 |
2.4 石材的建筑语言 | 第43-47页 |
2.4.1 石材的基本属性 | 第43-44页 |
2.4.2 石材的传统运用 | 第44-45页 |
2.4.3 石材传统运用的现代更新 | 第45-47页 |
2.5 混凝土的建筑语言 | 第47-54页 |
2.5.1 混凝土的基本属性 | 第47-48页 |
2.5.2 混凝土材料的发展 | 第48-51页 |
2.5.3 当代混凝土材料的发展动向 | 第51-54页 |
2.6 其它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建筑材料地域性表达的“本体分析” | 第56-81页 |
3.1 尊重材料本性的建造 | 第56-62页 |
3.1.1 材料的本性思辨 | 第57-58页 |
3.1.2 回归基本要素的建造实验 | 第58-62页 |
3.2 建筑材料传统建造技艺的现代更新 | 第62-68页 |
3.2.1 传统建造技艺的消解 | 第62页 |
3.2.2 传统建造材料与技艺的更新 | 第62-68页 |
3.3 建筑材料的地域性“建构”表达 | 第68-76页 |
3.3.1 “建构”理论的引入 | 第68-69页 |
3.3.2 实验性建筑的“建构”探索 | 第69-72页 |
3.3.3 实验性建筑的“建构”实践 | 第72-76页 |
3.4 建筑材料地域性表达的非建构应用 | 第76-80页 |
3.4.1 “非建构”概念综述 | 第76-77页 |
3.4.2 立足现实的“实验性”建筑实践 | 第77-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四章 建筑材料地域性表达的“观念分析” | 第81-103页 |
4.1 实验性建筑建造材料的地点性 | 第82-87页 |
4.1.1 场所精神的呈现 | 第82-84页 |
4.1.2 实验性建筑场所感表达的载体 | 第84-87页 |
4.2 实验性建筑建造材料的时间性 | 第87-92页 |
4.2.1 实验性建筑建造材料的耐久与更新 | 第88-89页 |
4.2.2 实验性建筑建造材料的时间表现力 | 第89-92页 |
4.3 实验性建筑建造材料的象征性 | 第92-96页 |
4.3.1 建筑材料的符号意义 | 第92-94页 |
4.3.2 建筑材料的象征意义 | 第94-96页 |
4.4 实验性建筑建造材料的生态性 | 第96-102页 |
4.4.1 绿色、可持续性的建筑材料 | 第97-99页 |
4.4.2 材料运用的低技策略与循环利用 | 第99-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章 实验性建筑建造材料的地域性表达策略 | 第103-113页 |
5.1 材料应用的表皮化策略 | 第103-106页 |
5.2 基本材料的非常规表现 | 第106-108页 |
5.3 材料的低技数字化设计倾向 | 第108-111页 |
5.4 材料使用观念的批判与更新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13-115页 |
6.1 研究内容 | 第113页 |
6.2 论文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