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新型光调制信号的多波长再生和收发机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1 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第16-19页
    1.2 全光再生技术研究现状第19-22页
        1.2.1 全光再生功能第19-20页
        1.2.2 多电平全光再生第20-21页
        1.2.3 多波长全光再生第21-22页
    1.3 基于电域DSP技术的光纤非线性补偿第22-26页
        1.3.1 DSP技术在相干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第22-25页
        1.3.2 基于数字反向传输的光纤非线性补偿算法第25-26页
    1.4 灵活光收发机研究现状第26-28页
    1.5 论文主要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多波长串扰分析与串扰抑制技术第30-52页
    2.1 用于分析光纤非线性串扰的多波长FWM理论第30-36页
        2.1.1 非线性耦合模方程第30-32页
        2.1.2 数据泵浦FWM再生方案的串扰分析第32-34页
        2.1.3 三种抑制串扰技术分析第34-36页
    2.2 三种串扰抑制技术的实验研究第36-42页
        2.2.1 实验系统第36-38页
        2.2.3 偏振复用的实验结果第38-39页
        2.2.4 时隙交织的实验结果第39-41页
        2.2.5 双向对传的实验结果第41-42页
    2.3 基于偏振复用和时隙交织技术的四波长再生第42-44页
    2.4 基于偏振分集的偏振无关消光比提升方案第44-51页
        2.4.1 偏振分集系统实现偏振无关的原理第44-46页
        2.4.2 数据泵浦FWM偏振分集系统仿真第46-48页
        2.4.3 基于偏振分集环路的偏振无关实验第48-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基于串扰抑制技术的多波长 2R再生第52-69页
    3.1 多波长时隙交织信号的再生容限第52-60页
        3.1.1 多波长时隙交织信号第52-53页
        3.1.2 四波混频带宽第53-54页
        3.1.3 占空比的影响第54-58页
        3.1.4 偏振复用的影响第58-59页
        3.1.5 再生容限分析第59-60页
    3.2 基于时隙交织和偏振复用的同向八波长再生系统仿真第60-61页
    3.3 基于三种串扰抑制技术的多波长 2R再生实验第61-68页
        3.3.1 六波长再生实验第61-65页
        3.3.2 八波长再生实验第65-68页
    3.4 本章总结第68-69页
第四章 多波长非线性串扰的接收端低复杂度DSP补偿算法第69-82页
    4.1 算法分析第69-75页
        4.1.1 多波长数字反向传输算法基础第69-71页
        4.1.2 低复杂度的单步DBP算法第71-72页
        4.1.3 SPM/XPM滤波器的响应第72-74页
        4.1.4 算法复杂度分析第74-75页
    4.2 单波长 35Gbaud/PMD-64QAM信号的信道内非线性补偿实验第75-78页
        4.2.1 实验设置第75页
        4.2.2 单波长非线性补偿实验结果第75-77页
        4.2.3 滤波器响应对补偿性能的影响第77-78页
    4.3 多波长非线性补偿仿真第78-81页
        4.3.1 仿真系统配置第78-79页
        4.3.2 单跨 80km多波长非线性串扰补偿结果第79-80页
        4.3.3 单跨 160km无中继七波长系统仿真第80-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灵活光收发机的信道适应性与配置方案第82-103页
    5.1 灵活收发机在ROADM网络中的应用第82-87页
        5.1.1 基本模型第82页
        5.1.2 ROADM的级联滤波效应第82-84页
        5.1.3 灵活收发机第84-85页
        5.1.4 TDHQ信号基础第85-87页
    5.2 不同工作模式的传输性能比较第87-91页
        5.2.1 仿真模型第87-88页
        5.2.2 相同容量下不同调制格式和符号率组合的差异第88-89页
        5.2.3 不同链路条件下的容量第89-90页
        5.2.4 平均容量增益第90-91页
    5.3 灵活光收发机实验系统第91-94页
        5.3.1 实验系统配置第91-92页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2-94页
    5.4 不等间隔的ROADM分布对平均容量增益的影响第94-95页
    5.5 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收发机配置第95-102页
        5.5.1 分立滤波的特点第96-98页
        5.5.2 神经网络简介第98-99页
        5.5.3 基于神经网络的配置方法第99-100页
        5.5.4 数值验证第100-102页
    5.6 本章总结第102-10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3-105页
    6.1 全文总结第103-104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22-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社会网络中的信息投递与资源分配机制研究
下一篇:多频多波束多极化无线接入MIMO天线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