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金属离子作用及危害 | 第11-13页 |
1.1.1 Al~(3+)作用及危害 | 第11页 |
1.1.2 Cu~(2+)作用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3 其他离子作用及危害 | 第12-13页 |
1.2 荧光分子探针概述 | 第13-18页 |
1.2.1 荧光分子探针定义 | 第13页 |
1.2.2 荧光分子探针结构 | 第13-14页 |
1.2.3 影响荧光性质的因素 | 第14-15页 |
1.2.4 识别原理 | 第15-18页 |
1.3 罗丹明类分子探针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3.1 罗丹明类分子探针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2 Al~(3+)探针 | 第19页 |
1.3.3 Cu~(2+)探针 | 第19-21页 |
1.3.4 其他离子的探针 | 第21-22页 |
1.3.5 同时检测两种离子的探针 | 第22-23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含供电子基的罗丹明B酰腙类Al~(3+)和Cu~(2+)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25-42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6页 |
2.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26-29页 |
2.3 探针分子的性能研究 | 第29-41页 |
2.3.1 探针分子2a的体系选择 | 第29-31页 |
2.3.2 探针分子2a对Al~(3+)的识别性能 | 第31-36页 |
2.3.3 探针分子2a对Cu~(2+)的识别性能 | 第36-40页 |
2.3.4 对比与讨论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罗丹明B酰硝基苯腙类Al~(3+)和Cu~(2+)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42-55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2-43页 |
3.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43-44页 |
3.3 探针分子的性能研究 | 第44-54页 |
3.3.1 探针分子3a的体系选择 | 第44-46页 |
3.3.2 探针分子3a对Al~(3+)的识别性能 | 第46-50页 |
3.3.3 探针分子3a对Cu~(2+)的识别性能 | 第50-53页 |
3.3.4 对比与讨论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罗丹明B酰邻氯苯腙Al~(3+)和Cu~(2+)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55-68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5-56页 |
4.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56页 |
4.3 探针分子的性能研究 | 第56-67页 |
4.3.1 探针分子4a的体系选择 | 第56-58页 |
4.3.2 探针分子4a对Al~(3+)的识别性能 | 第58-62页 |
4.3.3 探针分子4a对Cu~(2+)的识别性能 | 第62-66页 |
4.3.4 对比与讨论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完成的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