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工程论文--海洋空间利用论文

扩岛造陆浮体结构设计方法和抗震性能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浮体结构物的结构形式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地震作用下水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18-21页
        1.3.1 桩承式预制可拼装浮体结构PPLFB(Pile-supported PLFB)第18-19页
        1.3.2 本文的内容和主要工作第19-21页
第二章 扩岛造陆新型浮体结构设计与受力分析第21-43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扩岛造陆新型浮体结构设计第21-28页
        2.2.1 浮连体所用钢材选择及连接方法第21-22页
        2.2.2 单浮体总体结构形式设计第22-23页
        2.2.3 单浮体细部结构设计第23-26页
        2.2.4 浮连体结构形式设计第26-27页
        2.2.5 下部钢管群桩结构设计第27-28页
    2.3 单浮体结构强度分析验算第28-31页
        2.3.1 单浮体结构总纵强度验算第28-30页
        2.3.2 单浮体结构直接强度验算第30-31页
    2.4 扩岛造陆新型浮体结构受力分析第31-38页
        2.4.1 上部浮连体受力分析第31-32页
        2.4.2 下部钢管群桩受力分析第32-38页
    2.5 算例分析第38-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整体有限元模型构建及验算第43-61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材料本构和计算方法选择第43-49页
        3.2.1 钢材本构第43-44页
        3.2.2 土体本构关系第44-47页
        3.2.3 模型单元选择第47-48页
        3.2.4 模型部件间的自由度约束设置第48页
        3.2.5 模型网格划分与积分时间步长的选取第48-49页
    3.3 模型阻尼计算第49-53页
        3.3.1 阻尼理论第49-51页
        3.3.2 本文模型阻尼参数选取第51-53页
    3.4 海床土体建模设置第53-56页
        3.4.1 海床土体计算区域和人工边界设置第53-54页
        3.4.2 海床土体地应力平衡第54-56页
    3.5 整体有限元模型验算第56-59页
        3.5.1 整体有限元模型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的分析验算第56-58页
        3.5.2 等效锚索系泊式浮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在波浪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分析验算第58-59页
    3.6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扩岛造陆新型浮体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第61-97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附加质量法与地震波选取第61-66页
        4.2.1 基于附加质量法的水体模型有限元模拟第61-64页
        4.2.2 地震波选取与调整第64-66页
    4.3 常遇地震作用下浮体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第66-78页
        4.3.1 位移响应分析第67-72页
        4.3.2 加速度响应分析第72-74页
        4.3.3 应力响应分析第74-78页
    4.4 罕遇地震作用下浮体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第78-88页
        4.4.1 位移响应分析第78-83页
        4.4.2 加速度响应分析第83-85页
        4.4.3 应力响应分析第85-88页
    4.5 动水压力对浮体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第88-94页
        4.5.1 常遇地震作用下动水压力对浮体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第89-91页
        4.5.2 罕遇地震作用下动水压力对浮体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第91-94页
    4.6 本章小结第94-97页
第五章 扩岛造陆浮体结构规范设计方法建议第97-105页
    5.1 说明第97页
    5.2 扩岛造陆浮体结构设计规范建议具体内容第97-105页
        5.2.1 浮体结构第一阶段设计(设计荷载水平)第98-101页
        5.2.2 浮体结构第二阶段设计(校核荷载水平)第101-103页
        5.2.3 浮体结构破坏准则及抗震设计具体建议第103-10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05-109页
    6.1 本文主要工作与总结第105-107页
    6.2 研究展望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致谢第113-115页
作者介绍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rgo数据的南海海温时空分析与可视化研究
下一篇:江汉盆地泥质白云岩储层储集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