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交通效率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车路协同系统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车路协同系统仿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车路协同系统关键指标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2 车路协同系统效率评估理论基础 | 第20-36页 |
2.1 交通效率概述 | 第20-22页 |
2.1.1 交通效率内涵 | 第20-21页 |
2.1.2 交通效率评估层次 | 第21-22页 |
2.2 车路协同系统特征研究 | 第22-27页 |
2.2.1 定位误差 | 第22-24页 |
2.2.2 通信延误 | 第24-26页 |
2.2.3 渗透率 | 第26-27页 |
2.3 交通效率指标研究 | 第27-31页 |
2.3.1 交叉口效率评估指标 | 第27-29页 |
2.3.2 路段效率评估指标 | 第29-31页 |
2.3.3 路网效率评估指标 | 第31页 |
2.4 综合评价法概述 | 第31-35页 |
2.4.1 层次分析法 | 第32-33页 |
2.4.2 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33页 |
2.4.3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33-34页 |
2.4.4 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 | 第34-35页 |
2.4.5 多指标决策方法 | 第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车路协同系统交通效率评估方法研究 | 第36-60页 |
3.1 明确评估指标 | 第37-38页 |
3.1.1 评估目的 | 第37-38页 |
3.1.2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8页 |
3.2 交通效率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 第38-40页 |
3.3 评估指标数据预处理 | 第40-41页 |
3.4 基于AHP确定评估指标权重 | 第41-49页 |
3.4.1 构造层次结构 | 第41-42页 |
3.4.2 建立判断矩阵 | 第42-45页 |
3.4.3 层次单排序 | 第45-47页 |
3.4.4 层次总排序 | 第47-49页 |
3.5 BP神经网络模型效率分析 | 第49-55页 |
3.5.1 BP模型介绍 | 第49-52页 |
3.5.2 确定网络层次 | 第52页 |
3.5.3 评估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第52-54页 |
3.5.4 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54页 |
3.5.5 训练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3.6 基于双基点加权的TOPSIS交通效率评估 | 第55-59页 |
3.6.1 双基点加权理想解法 | 第56页 |
3.6.2 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确定 | 第56-57页 |
3.6.3 基于双基点的客观权重研究 | 第57-58页 |
3.6.4 交通效率贴近度排序 | 第58-5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车路协同环境下交通仿真实现及效率评估 | 第60-78页 |
4.1 车路协同系统仿真平台搭建 | 第60-67页 |
4.1.1 Q-paramics交通仿真软件简介 | 第60-63页 |
4.1.2 仿真平台搭建 | 第63-67页 |
4.2 车路协同系统验证评估仿真实例 | 第67-76页 |
4.2.1 不同规模下的CVIS效率评估 | 第68-72页 |
4.2.2 车路协同关键指标影响下的CVIS效率评估 | 第72-73页 |
4.2.3 考虑突发事故环境下的CVIS效率评估 | 第73-75页 |
4.2.4 基于双基点加权的Topsis评估方法的仿真实例比较 | 第75-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页 |
5.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图索引 | 第84-86页 |
表索引 | 第86-8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9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