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7页 |
1.1 果树光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1 果树光合作用的基本特性 | 第11页 |
1.1.2 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内部因子 | 第11-13页 |
1.1.3 影响果树光合作用的环境因子 | 第13-15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2.2.1 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 第17页 |
2.2.2 净光合速率响应曲线的测定 | 第17页 |
2.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7页 |
2.2.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17-18页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47页 |
3.1 不同草莓品种光合参数的日变化 | 第19-25页 |
3.1.1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第19-20页 |
3.1.2 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日变化 | 第20页 |
3.1.3 蒸腾速率日变化 | 第20-24页 |
3.1.4 主要环境因子与Pn日变化的关系 | 第24-25页 |
3.2 不同草莓品种光合参数的季节变化 | 第25-28页 |
3.2.1 净光合速率季节变化 | 第25页 |
3.2.2 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季节变化 | 第25-26页 |
3.2.3 蒸腾速率季节变化 | 第26-27页 |
3.2.4 主要环境因子与Pn季节变化的关系 | 第27-28页 |
3.3 净光合速率的响应曲线 | 第28-30页 |
3.3.1 不同草莓品种的Pn-PAR响应曲线 | 第28页 |
3.3.2 不同草莓品种的Pn-CO2响应曲线 | 第28-29页 |
3.3.3 不同草莓品种的Pn-T响应曲线 | 第29-30页 |
3.4 光合生理指标对Pn的影响 | 第30-33页 |
3.4.1 光合色素含量对Pn的影响 | 第30页 |
3.4.2 比叶重、叶片相对含水量对Pn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3 叶片组织结构对Pn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4 叶绿素荧光参数对Pn的影响 | 第32-33页 |
3.5 草莓不同叶龄光合特性的分析 | 第33-37页 |
3.5.1 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33页 |
3.5.2 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3.5.3 比叶重、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3.5.4 叶片组织结构的变化 | 第35-36页 |
3.5.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36-37页 |
3.6 不同节位匍匐茎幼苗光合特性的分析 | 第37-40页 |
3.6.1 净光合速率的分析 | 第37-38页 |
3.6.2 比叶重、相对含水量的分析 | 第38页 |
3.6.3 叶片组织结构参数的分析 | 第38-39页 |
3.6.4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分析 | 第39-40页 |
3.7 遮阴对草莓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40-47页 |
3.7.1 遮阴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3.7.2 遮阴对LCP、LSP、CCP以及CSP的影响 | 第41-44页 |
3.7.3 遮阴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7.4 遮阴对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45-46页 |
3.7.5 遮阴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1页 |
4.1 光合参数日变化规律 | 第47页 |
4.2 光合参数季节变化规律 | 第47页 |
4.3 生理生态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不同叶龄光合参数的比较 | 第48-49页 |
4.5 不同节位匍匐茎幼苗光合参数的比较 | 第49页 |
4.6 遮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