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3页 |
1.1 电化学活性细菌简介 | 第11-20页 |
1.1.1 电化学活性细菌的发现及电子传递机制 | 第11-15页 |
1.1.2 EAB的生态学意义 | 第15-18页 |
1.1.3 EAB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 环境微生物定量方法简介 | 第20-26页 |
1.2.1 显微镜直接计数 | 第20-21页 |
1.2.2 荧光定量PCR | 第21-23页 |
1.2.3 最大或然数(MPN)结合化学及生物学方法进行定量 | 第23-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3页 |
第二章:模式EAB Shewanella和Geobacter在巢湖底泥中的生态分布 | 第33-47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34-35页 |
2.2.2 理化指标分析 | 第35-36页 |
2.2.3 DNA提取与定量PCR分析 | 第36-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2.3.1 巢湖底泥不同取样点不同深度Shewanella和Geobacter丰度 | 第37-42页 |
2.3.2 巢湖底泥中不同季节Shewanella和Goebacter的丰度分析 | 第4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三章:利用WO_3-MPN方法对环境中的EAB进行定量检测 | 第47-65页 |
3.1 引言 | 第47-4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4页 |
3.2.1 三氧化钨纳米材料的合成 | 第49页 |
3.2.2 横式苗株巧养 | 第49-50页 |
3.2.3 环境样品采集及理化指标分析 | 第50-51页 |
3.2.4 梯度稀释培养 | 第51-53页 |
3.2.5 大肠杆菌产电实验 | 第53-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3.3.1 三氧化钨纳米材料的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3.3.2 三氧化钨纳米材料用于EAB检测的可靠性 | 第55-58页 |
3.3.3 模式菌株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 第58-60页 |
3.3.4 巢湖底泥中EAB丰度的分析 | 第60-61页 |
3.3.5 城市污水处理厂中EAB丰度的分析 | 第61-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总结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