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 | 第12-21页 |
1.2.1 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1.2.2 细菌电子转移机制 | 第13-14页 |
1.2.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型 | 第14-16页 |
1.2.4 影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压因素 | 第16-18页 |
1.2.5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参数和评价方法 | 第18页 |
1.2.6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历史 | 第18-19页 |
1.2.7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2.8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 | 第20-21页 |
1.3 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3.1 铂基催化剂 | 第21-22页 |
1.3.2 碳基催化剂 | 第22页 |
1.3.3 过渡金属硫化物 | 第22页 |
1.3.4 金属氧化物 | 第22-23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3-25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4.2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 第25-31页 |
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25-27页 |
2.1.1 实验试剂和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2 材料表征方法及原理 | 第27-29页 |
2.2.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7-28页 |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8页 |
2.2.3 比表面积(BET) | 第28页 |
2.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8页 |
2.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8-29页 |
2.3 电化学测试方法 | 第29-31页 |
2.3.1 数据采集与计算 | 第29页 |
2.3.2 功率密度和极化曲线的测试 | 第29-30页 |
2.3.3 库伦效率和COD测试 | 第30页 |
2.3.4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LSV)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钴/硫化钴/碳基复合材料作为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阴极的性能研究 | 第31-55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钴/硫化钴/碳基复合材料(Co/Co9S8/NPGC) | 第31-53页 |
3.2.1 Co/Co_9S_8/NPGC的制备 | 第31-32页 |
3.2.2 (Co)/Co_9S_8/NPGC样品的组成 | 第32-33页 |
3.2.3 (Co)/Co_9S_8/NPGC的表面形貌 | 第33-34页 |
3.2.4 (Co)/Co_9S_8/NPGC的元素组成 | 第34-42页 |
3.2.5 (Co)/Co_9S_8/NPGC复合体催化性能的比较 | 第42-43页 |
3.2.6 (Co)/Co_9S_8/NPGC复合材料为阴极的MFCs的性能表现 | 第43-48页 |
3.2.7 (Co)/Co_9S_8/NPGC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分析 | 第48-50页 |
3.2.8 Co/Co_9S_8/NPGC-x (x=800和 900)的结构和氧还原路径 | 第50-53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53-55页 |
第四章 KOH调控的Co/PGC氮掺杂碳复合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55-69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不同温度的KOH调控的Co/PGC复合材料 | 第55-67页 |
4.2.1 Co/PGC-x(X=600,700,800,900,1000)的制备 | 第55-56页 |
4.2.2 Co/PGC样品的物相组成分析 | 第56-57页 |
4.2.3 Co/PGC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 | 第57-58页 |
4.2.4 Co/PGC形貌分析 | 第58-60页 |
4.2.5 Co/PGC的电化学活性分析 | 第60-61页 |
4.2.6 Co/PGC作为MFCs阴极性能的比较 | 第61-67页 |
4.3 本章小节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