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与数值计算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湿陷性黄土分布与危害 | 第13-14页 |
1.1.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概述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有效加固深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3 浸水-强夯试验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2.4 强夯处理地基数值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强夯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机理分析 | 第25-34页 |
2.1 强夯加固非饱和土地基的原理 | 第25-26页 |
2.2 强夯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模型建立 | 第26-28页 |
2.3 锤体动力平衡方程式的建立 | 第28-29页 |
2.4 锤体动力平衡方程的求解 | 第29-31页 |
2.5 锤体动力特性计算公式 | 第31-33页 |
2.5.1 锤体运动速度计算公式 | 第31-32页 |
2.5.2 锤体运动加速度计算公式 | 第32-33页 |
2.6 小结 | 第33-34页 |
3 浸水-强夯试验方案研究 | 第34-43页 |
3.1 概述 | 第34页 |
3.2 试验目的和内容 | 第34页 |
3.3 试验场地的布置及强夯参数 | 第34-36页 |
3.3.1 试验平面布置 | 第34-35页 |
3.3.2 强夯试验参数 | 第35-36页 |
3.3.3 变形观测系统设计 | 第36页 |
3.4 地基承载力静荷载试验 | 第36-39页 |
3.4.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6-37页 |
3.4.2 反力装置及加载系统 | 第37-38页 |
3.4.3 静荷载试验步骤 | 第38-39页 |
3.4.4 承载力特征值确定 | 第39页 |
3.5 静力触探试验 | 第39-40页 |
3.5.1 试验仪器 | 第39-40页 |
3.5.2 试验步骤 | 第40页 |
3.5.3 试验要点 | 第40页 |
3.6 标贯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 | 第40-42页 |
3.6.1 标贯试验 | 第40-41页 |
3.6.2 室内土工试验 | 第41-42页 |
3.7 小结 | 第42-43页 |
4 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强夯试验 | 第43-55页 |
4.1 试验概况 | 第43页 |
4.2 工程地质概况 | 第43-45页 |
4.2.1 地层及土的分层描述 | 第43-44页 |
4.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4-45页 |
4.3 试验数据处理分析 | 第45-53页 |
4.3.1 浸水和非浸水区强夯效果对比 | 第45-47页 |
4.3.2 强夯参数对加固效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3 夯坑周边土体变形 | 第49-51页 |
4.3.4 地基承载力试验分析 | 第51-53页 |
4.4 小结 | 第53-55页 |
5 强夯特性数值计算分析 | 第55-71页 |
5.1 数值计算方法概述 | 第55页 |
5.2 强夯模型的建立 | 第55-60页 |
5.2.1 本构模型 | 第55-57页 |
5.2.2 土体参数 | 第57页 |
5.2.3 荷载与边界条件 | 第57-59页 |
5.2.4 单元选择和网格的处理 | 第59-60页 |
5.3 强夯特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9页 |
5.3.1 模型合理性验证 | 第60-61页 |
5.3.2 强夯变形特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5.3.3 强夯动力特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5.4 小结 | 第69-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9页 |
1 个人简历 | 第79页 |
2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
3 在学期间参与的实践、科研项目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