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3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近断层地震的特点及对工程结构的影响 | 第13-20页 |
1.2.1 近断层地震的特性 | 第13-18页 |
1.2.2 近断层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反应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第20-27页 |
1.3.1 引言 | 第20页 |
1.3.2 基础隔震原理 | 第20-22页 |
1.3.3 国外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第22-25页 |
1.3.4 国内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第25-27页 |
1.4 自复位基础隔震结构研究综述 | 第27-32页 |
1.4.1 自复位摩擦滑移隔震系统 | 第27-28页 |
1.4.2 SMA自复位隔震系统 | 第28-32页 |
1.5 本文重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2 SMA自复位隔震体系的设计与研发 | 第34-52页 |
2.1 引言 | 第34页 |
2.2 SMA合金材料的应用与特性 | 第34-40页 |
2.2.1 SMA合金材料的应用 | 第34-36页 |
2.2.2 形状记忆合金的工作原理 | 第36-38页 |
2.2.3 SMA形状记忆特性 | 第38-39页 |
2.2.4 SMA超弹特性 | 第39页 |
2.2.5 影响SMA特性的因素 | 第39-40页 |
2.3 铅芯橡胶支座的构造设计 | 第40-46页 |
2.3.1 铅芯橡胶支座的基本参数 | 第40-41页 |
2.3.2 水平刚度 | 第41-43页 |
2.3.3 竖向刚度 | 第43-44页 |
2.3.4 形状系数 | 第44-45页 |
2.3.5 拉伸性能 | 第45页 |
2.3.6 阻尼性能 | 第45-46页 |
2.4 SMA自复位橡胶隔震体系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 第46-50页 |
2.4.1 SMA自复位橡胶支座的设计思想 | 第46-47页 |
2.4.2 SMA自复位橡胶支座的构造形式 | 第47页 |
2.4.3 SMA自复位橡胶支座的工作原理 | 第47-48页 |
2.4.4 SMA自复位橡胶支座的功能 | 第48-49页 |
2.4.5 SMA自复位橡胶支座的特性 | 第49-50页 |
2.5 小结 | 第50-52页 |
3 SMA自复位隔震体系理论模型的建立及数值模拟 | 第52-65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铅芯橡胶支座及SMA的本构模型 | 第53-59页 |
3.2.1 铅芯橡胶支座的非线性微分模型 | 第53-54页 |
3.2.2 SMA力学本构模型 | 第54-59页 |
3.3 SMA自复位隔震体系的恢复力理论模型 | 第59-60页 |
3.4 SMA自复位橡胶支座本构模型的仿真数值模拟 | 第60-64页 |
3.4.1 SMA自复位橡胶支座理论模型的Simulink建模 | 第60-61页 |
3.4.2 SMA自复位橡胶支座理论模型的仿真数值模拟 | 第61-64页 |
3.5 小结 | 第64-65页 |
4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SMA自复位隔震体系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65-81页 |
4.1 引言 | 第65-66页 |
4.2 结构分析模型及地震波的选取 | 第66-69页 |
4.2.1 结构分析模型 | 第66-68页 |
4.2.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8-69页 |
4.3 地震动激励下基础隔震结构的运动学方程及Simulink建模 | 第69-72页 |
4.3.1 SMA自复位隔震体系动力学方程 | 第69页 |
4.3.2 SMA自复位隔震体系Simulink建模 | 第69-72页 |
4.4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SMA自复位隔震体系反应分析 | 第72-80页 |
4.4.1 中、大震作用下SMA自复位隔震体系反应分析 | 第72-78页 |
4.4.2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动反应对比分析 | 第78-80页 |
4.5 小结 | 第80-81页 |
5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SMA自复位隔震体系参数优化分析 | 第81-104页 |
5.1 引言 | 第81页 |
5.2 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对结构的影响 | 第81-85页 |
5.2.1 近断层地震动速度脉冲效应对结构反应的影响 | 第81-83页 |
5.2.2 近断层地震动PGV对结构地震动反应的影响 | 第83-85页 |
5.3 SMA性能对结构反应的影响 | 第85-103页 |
5.3.1 SMA数量对地震动反应的影响 | 第85-90页 |
5.3.2 SMA屈服位移对地震动反应的影响 | 第90-97页 |
5.3.3 SMA预应变对地震动反应的影响 | 第97-103页 |
5.4 小结 | 第103-10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7页 |
6.1 结论 | 第104-105页 |
6.2 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5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