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集群的网络治理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内容、方法 | 第13-16页 |
1.2.1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3-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2.1 电影产业集群理论 | 第16-19页 |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竞争优势 | 第16-17页 |
2.1.2 电影产业的概念 | 第17页 |
2.1.3 电影产业集群的定义及作用 | 第17-19页 |
2.2 钻石模型理论 | 第19-21页 |
2.2.1 钻石模型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2 钻石模型组成要素 | 第20-21页 |
2.3 网络治理理论 | 第21-23页 |
2.3.1 网络治理的概念 | 第21-22页 |
2.3.2 网络治理机制 | 第22-23页 |
2.4 文献综述 | 第23-27页 |
2.4.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3-24页 |
2.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4-27页 |
3 电影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 | 第27-32页 |
3.1 核心竞争力板块 | 第27-29页 |
3.1.1 需求 | 第27-28页 |
3.1.2 企业战略 | 第28-29页 |
3.2 基础竞争力版块 | 第29-31页 |
3.2.1 文化创意资源 | 第29页 |
3.2.2 人才资源 | 第29-30页 |
3.2.3 投融资 | 第30页 |
3.2.4 基础性资源 | 第30-31页 |
3.3 环境竞争力版块 | 第31-32页 |
4 电影产业集群的网络治理框架分析 | 第32-39页 |
4.1 网络治理的原则 | 第32-33页 |
4.1.1 相对独立性 | 第32页 |
4.1.2 协商原则 | 第32-33页 |
4.1.3 开放创新原则 | 第33页 |
4.1.4 公共价值原则 | 第33页 |
4.2 网络治理的基本要素 | 第33-34页 |
4.2.1 网络的多元参与主体 | 第33页 |
4.2.2 网络的稳定制度关系 | 第33-34页 |
4.2.3 网络的顺畅信息流 | 第34页 |
4.2.4 网络的有效的监督 | 第34页 |
4.3 网络治理机制的选择 | 第34-38页 |
4.3.1 学习机制 | 第36页 |
4.3.2 合作机制 | 第36-37页 |
4.3.3 信任机制 | 第37页 |
4.3.4 声誉机制 | 第37-38页 |
4.4 网络治理的基本框架 | 第38-39页 |
5 实证分析 | 第39-51页 |
5.1 概念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39-41页 |
5.1.1 理论来源 | 第39-40页 |
5.1.2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40-41页 |
5.2 问卷设计 | 第41-43页 |
5.2.1 测量工具 | 第41-43页 |
5.2.2 问卷设计 | 第43页 |
5.2.3 被试及样本构成 | 第43页 |
5.3 数据分析与结果谈论 | 第43-49页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5.3.2 信度分析 | 第45页 |
5.3.3 效度与因子分析 | 第45-47页 |
5.3.4 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 第47-49页 |
5.4 相关建议 | 第49-51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51-52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A | 第56-5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