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我国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 | 第13页 |
1.2 我国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第13-14页 |
1.3 土壤中重金属的修复措施 | 第14-17页 |
1.3.1 化学淋洗技术 | 第15页 |
1.3.2 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 | 第15-16页 |
1.3.3 电动修复技术 | 第16页 |
1.3.4 生物修复技术 | 第16-17页 |
1.4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1.4.1 化学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生物评价方法 | 第18页 |
1.5 本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混合淋洗剂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淋洗平衡特征 | 第21-29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2.1.1.1 土壤和土壤分析 | 第21-22页 |
2.1.1.2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1.1.3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1.2.1 振荡淋洗方法 | 第23页 |
2.1.2.2 振荡淋洗实验因素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2.2.1 STPP、Na_2EDTA单一淋洗液对Pb、Cd和Cu的淋洗效果 | 第24-26页 |
2.2.2 STPP和Na_2EDTA混合液对Pb、Cd和Cu的淋洗效果 | 第26页 |
2.2.3 pH值对淋洗效果的影响 | 第26-28页 |
2.2.4 土水比对淋洗效果的影响 | 第28页 |
2.3 结论 | 第28-29页 |
第3章 混合淋洗剂对污染土壤中Pb、Cd、Cu的淋洗动力学研究 | 第29-41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1.1.1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3.1.1.2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1.2.1 淋洗动力学实验 | 第30页 |
3.1.2.2 淋洗动力学方程拟合 | 第30-3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3.2.1 振荡淋洗时间对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动力学方程对曲线的拟合特征 | 第32-39页 |
3.3 结论 | 第39-41页 |
第4章 淋洗前后土壤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比较 | 第41-4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4.1.1.1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4.1.1.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1.2.1 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析过程 | 第42-4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4.2.1 未经处理的原土中重金属总量及形态 | 第43页 |
4.2.2 处理后土壤中各重金属的形态 | 第43-46页 |
4.3 结论 | 第46-47页 |
第5章 土柱淋洗法修复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实验 | 第47-53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5.1.1.1 实验试剂 | 第47-48页 |
5.1.1.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48-50页 |
5.2.1 淋洗液中铅、镉和铜的浓度的变化情况 | 第48-49页 |
5.2.2 土壤模拟淋洗过程中铅、镉和铜去除率的变化情况 | 第49-50页 |
5.3 结论 | 第50-5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