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风限制器阻尼器在高层隔震结构抗风中的应用与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隔震结构抗风研究进展第12-17页
    1.2 使用中变性能的粘滞阻尼器的发展与应用第17-19页
    1.3 高层隔震结构抗风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第20-22页
        1.4.1 研究目的第20页
        1.4.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3 研究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风限制器阻尼器隔震体系概述第22-28页
    2.1 将风限制器阻尼器引入隔震结构的思路第22-23页
    2.2 风限制器阻尼器隔震体系的构造、作用机理第23-24页
    2.3 风限制器阻尼器隔震体系设计方法第24-27页
        2.3.1 风限制器阻尼器隔震体系设计流程第25-27页
        2.3.2 风限制器阻尼器有限元模拟第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三种隔震结构体系的工程应用对比分析研究第28-68页
    3.1 工程概况第28-29页
    3.2 隔震设计目标和方案第29-30页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0-34页
        3.3.1 非隔震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0-31页
        3.3.2 橡胶隔震支座水平特性的有限元模拟第31-32页
        3.3.3 橡胶隔震支座竖向特性的有限元模拟第32-34页
    3.4 地震波选取第34-36页
    3.5 方案一:传统隔震结构体系第36-43页
        3.5.1 隔震层布置第36-38页
        3.5.2 隔震层屈服力验算第38页
        3.5.3 设防地震下减震系数验算第38-40页
        3.5.4 罕遇地震下结构验算第40-43页
        3.5.5 方案一可行性评估第43页
    3.6 时程风数值模拟第43-47页
        3.6.1 风荷载的数值表达第43-45页
        3.6.2 风荷载的时程模拟第45-47页
        3.6.3 风荷载时程模拟的校核第47页
    3.7 抗风装置初始刚度第47-48页
    3.8 方案二:加入传统抗风装置的隔震结构体系第48-57页
        3.8.1 隔震层布置第49-50页
        3.8.2 隔震层抗风验算第50-51页
        3.8.3 多遇地震下传统抗风装置出力验算第51-52页
        3.8.4 设防地震下减震系数验算第52-54页
        3.8.5 罕遇地震下结构验算第54-57页
        3.8.6 方案二可行性评估第57页
    3.9 方案三:加入风限制器阻尼器的隔震结构体系第57-67页
        3.9.1 隔震层布置第57-58页
        3.9.2 隔震层抗风验算第58-60页
        3.9.3 多遇地震下风限制器阻尼器出力验算第60-61页
        3.9.4 设防地震下减震系数验算第61-63页
        3.9.5 罕遇地震下结构验算第63-66页
        3.9.6 方案三可行性评估第66-67页
    3.10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不同参数风限制器阻尼器下隔震体系研究第68-78页
    4.1 参数变量选择第68-69页
    4.2 风限制器阻尼器使用数量对隔震结构影响第69-71页
    4.3 风限制器阻尼器阻尼系数对隔震结构影响第71-73页
    4.4 风限制器阻尼器速度指数对隔震结构影响第73-76页
    4.5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五章 近场脉冲型地震下风限制器阻尼器隔震体系研究第78-90页
    5.1 近场脉冲型地震概述第78页
    5.2 近场脉冲型地震与远场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响应对比分析第78-83页
        5.2.1 地震波的选取第79-80页
        5.2.2 近场脉冲地震与远场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第80-83页
    5.3 近场脉冲型地震下的风限制器阻尼器隔震结构响应分析第83-88页
    5.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2页
    6.1 结论第90-91页
    6.2 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U型梁受力性能研究
下一篇:大跨度网壳结构累积滑移施工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