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云蒙山地区中生代收缩—伸展构造:构造—岩浆关系证据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目的与依托项目 | 第10-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野外与室内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2页 |
2.1 地层 | 第17-19页 |
2.1.1 太古宇 | 第18页 |
2.1.2 中上元古界 | 第18页 |
2.1.3 下古生界 | 第18-19页 |
2.1.4 中生界 | 第19页 |
2.2 侵入岩 | 第19页 |
2.3 中生代云蒙山地区构造 | 第19-22页 |
2.3.1 四合堂逆冲推覆体 | 第19-21页 |
2.3.2 云蒙山变质核杂岩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云蒙山杂岩中生代变形研究 | 第22-32页 |
3.1 四合堂逆冲剪切带研究 | 第23-26页 |
3.2 水峪韧性剪切带研究 | 第26-30页 |
3.2.1 水堡子—对家河水峪韧性剪切带研究 | 第26-27页 |
3.2.2 白道峪地区水峪韧性剪切带研究 | 第27-28页 |
3.2.3 小水峪地区水峪韧性剪切带研究 | 第28-29页 |
3.2.4 各地区水峪韧性剪切带对比研究 | 第29-30页 |
3.3 石城逆冲—走滑转换带研究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云蒙山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关系 | 第32-49页 |
4.1 主要构造—岩浆关系 | 第32-33页 |
4.2 云蒙山地区各类岩脉期次划分 | 第33-37页 |
4.3 云蒙山地区各类岩脉分期与年代学约束 | 第37-49页 |
4.3.1 云蒙山地区岩脉期次划分依据与准则 | 第37-38页 |
4.3.2 云蒙山地区岩脉构造期次的年代学约束 | 第38-49页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9-54页 |
5.1 云蒙山地区岩浆岩年代学格架 | 第49-50页 |
5.2 构造—岩浆关系讨论 | 第50-51页 |
5.3 区域构造意义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