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 | 第16-39页 |
1 嫉妒及其相关概念的概述 | 第16-19页 |
1.1 嫉妒的界定 | 第16-18页 |
1.1.1 自我意识情绪的概念 | 第16页 |
1.1.2 嫉妒的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2 嫉妒与妒忌 | 第18-19页 |
2 嫉妒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27页 |
2.1 嫉妒的早期理论 | 第19-22页 |
2.1.1 嫉妒的心理动力学论 | 第19-20页 |
2.1.2 嫉妒的社会生物进化学论 | 第20页 |
2.1.3 嫉妒的行为主义论 | 第20页 |
2.1.4 嫉妒的认知——现象学论 | 第20-21页 |
2.1.5 嫉妒的系统学论 | 第21-22页 |
2.1.6 嫉妒的社会心理学论 | 第22页 |
2.2 嫉妒发展理论模型 | 第22-27页 |
2.2.1 嫉妒发展理论模型的前提 | 第22-24页 |
2.2.2 嫉妒发展理论模型 | 第24-27页 |
3 嫉妒的分类与结构 | 第27-30页 |
3.1 嫉妒的分类 | 第27-29页 |
3.2 嫉妒的结构 | 第29-30页 |
4 嫉妒的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4.1 问卷法 | 第30-31页 |
4.2 情境实验观察法 | 第31-32页 |
5 嫉妒的发展特点 | 第32-35页 |
5.1 嫉妒发展的年龄特征 | 第32-34页 |
5.1.1 本能的嫉妒阶段(6-12个月) | 第32-33页 |
5.1.2 无差别的嫉妒反应(1-3岁) | 第33-34页 |
5.1.3 有差别的嫉妒反应(3-6岁) | 第34页 |
5.2 嫉妒发展的性别差异 | 第34-35页 |
6 嫉妒的相关因素 | 第35-39页 |
6.1 个人因素 | 第35-36页 |
6.1.1 人格 | 第35-36页 |
6.1.2 精神疾病 | 第36页 |
6.2 家庭因素 | 第36-37页 |
6.3 社会因素 | 第37-39页 |
6.3.1 社交网络 | 第37页 |
6.3.2 文化因素 | 第37-39页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 | 第39-46页 |
1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39-41页 |
1.1 对于幼儿嫉妒的研究工具有待完善 | 第39页 |
1.2 幼儿嫉妒发展特点研究不够深入 | 第39-40页 |
1.3 缺乏在学前集体环境中对幼儿嫉妒发展的研究 | 第40页 |
1.4 对幼儿嫉妒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不足 | 第40-41页 |
2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41-42页 |
3 研究的基本问题与假设 | 第42-43页 |
4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意义 | 第43-46页 |
4.1 研究的创新性 | 第44页 |
4.1.1 编制了3~6岁儿童嫉妒评定问卷 | 第44页 |
4.1.2 填充国内外有关幼儿嫉妒发展特点的研究理论 | 第44页 |
4.1.3 探讨心理理论、抑制控制与嫉妒的关系 | 第44页 |
4.2 研究意义 | 第44-46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46-107页 |
研究1 3~6岁儿童嫉妒的结构研究 | 第46-6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2 研究假设 | 第4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6-5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46-47页 |
3.2 研究程序 | 第47-50页 |
3.2.1 理论建构 | 第47-48页 |
3.2.2 编制3~6岁儿童嫉妒初始问卷 | 第48-50页 |
3.2.3 预测 | 第50页 |
3.2.4 正式施测 | 第50页 |
3.3 统计处理 | 第50页 |
4 研究结果 | 第50-58页 |
4.1 项目分析 | 第50-51页 |
4.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51-53页 |
4.3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53-55页 |
4.4 问卷的信度 | 第55-56页 |
4.5 问卷的效度 | 第56-58页 |
4.5.1 内容效度 | 第56页 |
4.5.2 结构效度 | 第56-57页 |
4.5.3 问卷的构念效度 | 第57-58页 |
5 讨论 | 第58-62页 |
5.1 关于嫉妒问卷的教师评定 | 第58-59页 |
5.2 幼儿嫉妒结构 | 第59-62页 |
5.2.1 幼儿嫉妒结构的要素 | 第59-61页 |
5.2.2 幼儿嫉妒结构的内在联系 | 第61-62页 |
5.3 幼儿嫉妒教师评定问卷的适用性 | 第62页 |
6 小结 | 第62-63页 |
研究2 3~6岁儿童嫉妒发展特点的研究 | 第63-96页 |
研究2-1 3~6岁儿童嫉妒发展特点的量化研究 | 第63-78页 |
1 研究目的 | 第63页 |
2 研究假设 | 第6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63-6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63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63页 |
3.3 研究程序 | 第63-66页 |
3.4 统计处理 | 第66页 |
4 研究结果 | 第66-74页 |
4.1 幼儿嫉妒的年龄发展趋势 | 第67-69页 |
4.2 幼儿嫉妒的性别差异 | 第69-70页 |
4.3 问卷法与情境实验法的比较 | 第70-74页 |
4.3.1 问卷法与情境实验法的相关分析 | 第70页 |
4.3.2 问卷法与情境实验法的差异检验 | 第70-71页 |
4.3.3 问卷法与情境实验法的统计描述分析 | 第71-74页 |
5 讨论 | 第74-77页 |
5.1 幼儿嫉妒的年龄发展趋势 | 第74-76页 |
5.2 幼儿嫉妒的性别差异性 | 第76页 |
5.3 问卷法与情境实验法的研究结果的比较 | 第76-77页 |
6 小结 | 第77-78页 |
研究2-2 3~6岁儿童嫉妒的发展特点的质化研究 | 第78-96页 |
1 研究问题与目标 | 第78页 |
2 研究对象 | 第78页 |
3 收集资料的方法与过程 | 第78-81页 |
3.1 扎根原理 | 第78-79页 |
3.2 观察法 | 第79-80页 |
3.3 非结构式访谈 | 第80-81页 |
4 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 第81-89页 |
4.1 类属分析 | 第81-84页 |
4.2 个案分析 | 第84-87页 |
4.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5 讨论 | 第89-95页 |
5.1 质化研究的特点 | 第89-90页 |
5.2 幼儿嫉妒发展特点的质化研究 | 第90-95页 |
6 小结 | 第95-96页 |
研究3 抑制控制、心理理论对幼儿嫉妒的影响研究 | 第96-107页 |
1 研究目的 | 第96页 |
2 研究假设 | 第9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96-98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96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96-98页 |
3.3 统计处理 | 第98页 |
4 研究结果 | 第98-102页 |
4.1 4~6岁幼儿的抑制控制与心理理论的描述统计 | 第98页 |
4.2 4~6岁幼儿心理理论与抑制控制的发展特点 | 第98-99页 |
4.3 幼儿嫉妒与心理理论、抑制控制的相关分析 | 第99-100页 |
4.4 心理理论在抑制控制对幼儿嫉妒影响的中介效应 | 第100-102页 |
5 讨论 | 第102-106页 |
5.1 抑制控制对幼儿嫉妒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2 心理理论对幼儿嫉妒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3 抑制控制通过中介变量心理理论对幼儿嫉妒的间接效应 | 第104-106页 |
6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107-118页 |
1 幼儿嫉妒的结构研究 | 第107-110页 |
1.1 幼儿嫉妒的构成要素 | 第107-109页 |
1.2 嫉妒两维度的关系 | 第109-110页 |
2 3~6岁儿童嫉妒的发展特点 | 第110-113页 |
2.1 幼儿嫉妒发展的年龄特点 | 第110-113页 |
2.2 幼儿嫉妒发展的性别差异 | 第113页 |
3 抑制控制、心理理论对幼儿嫉妒发展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4.1 研究样本取样的局限性 | 第115-116页 |
4.2 不同人际关系中的幼儿嫉妒 | 第116页 |
4.3 幼儿嫉妒的纵向研究 | 第116页 |
4.4 幼儿嫉妒的神经机制研究 | 第116页 |
4.5 嫉妒的干预研究 | 第116-118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9页 |
附录 | 第129-133页 |
后记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