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第10-26页 |
1.1 小麦真菌病原菌概括 | 第10页 |
1.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2.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 第11-13页 |
1.2.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利用 | 第13页 |
1.2.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13-15页 |
1.2.4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来源 | 第15-16页 |
1.3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小麦抗叶锈基因 | 第16-18页 |
1.3.2 小麦抗叶锈基因的分子定位 | 第18-20页 |
1.4 基于DNA芯片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20-21页 |
1.5 标记辅助选择与小麦抗病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21-22页 |
1.6 比较基因组学 | 第22-23页 |
1.7 斯卑尔脱小麦和野生二粒小麦 | 第23-24页 |
1.8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8.1 立题依据 | 第24-25页 |
1.8.2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1.8.3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斯卑尔脱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定位 | 第26-41页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31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6页 |
2.1.2 小麦白粉菌菌种 | 第26页 |
2.1.3 白粉病抗性鉴定 | 第26-27页 |
2.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1.5 BSA方法构建抗感池 | 第28页 |
2.1.6 SSR分析 | 第28页 |
2.1.7 EST-STS引物 | 第28-30页 |
2.1.8 90kSNP延伸引物 | 第30页 |
2.1.9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循环设置 | 第30-31页 |
2.1.10 PCR产物检测 | 第3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2.2.1 Hubel群体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 第31-33页 |
2.2.2 Hubel的初步定位及染色体物理定位 | 第33-35页 |
2.2.3 MlHubel位点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 第35-37页 |
2.2.4 Hubel群体SNP位点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2.3 讨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定位 | 第41-48页 |
3.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3.1.1 野生二粒小麦来源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植物材料 | 第41页 |
3.1.2 小麦白粉菌菌种 | 第41页 |
3.1.3 白粉病抗性鉴定 | 第41页 |
3.1.4 整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3.1.5 BSA方法构建抗感池 | 第42页 |
3.1.6 SSR分析 | 第42页 |
3.1.7 EST-STS引物 | 第42页 |
3.1.8 90kSNP来源的引物 | 第42页 |
3.1.9 PCR扩增反应体系和循环设置 | 第42页 |
3.1.10 PCR产物检测 | 第42页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3.2.1 辽春10/1A509的F2群体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 | 第42-43页 |
3.2.2 辽春10/1A509的F2分离群体的分子定位 | 第43-44页 |
3.2.3 物理定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Mllw30 | 第44-46页 |
3.3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斯卑尔脱小麦来源的抗叶锈基因的比较定位 | 第48-56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8-49页 |
4.1.1 斯卑尔脱小麦来源的抗叶锈病的植物材料 | 第48页 |
4.1.2 方法 | 第48-49页 |
4.1.3 搜寻筛选更多更近的分子标记 | 第49页 |
4.1.4 比较基因组学定位 | 第4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4.2.1 设计筛选新的分子标记 | 第49-50页 |
4.2.2 构建遗传连锁图 | 第50-52页 |
4.2.3 中国春缺体系物理定位 | 第52页 |
4.2.4 Altgold/薛早F2群体的遗传分析 | 第52-54页 |
4.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