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8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4页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梯级混水系统的设计 | 第15-30页 |
2.1 梯级混水系统的概述 | 第15-18页 |
2.1.1 梯级混水系统的供热规模 | 第15-16页 |
2.1.2 梯级混水系统的供热参数 | 第16-17页 |
2.1.3 梯级混水系统的特点 | 第17-18页 |
2.2 梯级混水系统的系统形式 | 第18-24页 |
2.2.1 单向环状主干线梯级混水系统 | 第19-22页 |
2.2.2 单双管混合式梯级混水系统 | 第22-23页 |
2.2.3 梯级混水系统中水泵的位置 | 第23-24页 |
2.3 热力站连接形式的介绍 | 第24-29页 |
2.3.1 三通混水的混水连接形式 | 第24-25页 |
2.3.2 装有四通混水器的混水连接形式 | 第25-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梯级混水系统的水力计算 | 第30-38页 |
3.1 系统的水力计算 | 第30-35页 |
3.1.1 水力计算的步骤 | 第30-33页 |
3.1.2 热水网络的水压图 | 第33-35页 |
3.2 系统中水泵的选择 | 第35-36页 |
3.2.1 热源处循环泵的选择 | 第35页 |
3.2.2 热力站处水泵的选择 | 第35-36页 |
3.3 系统的补水与定压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梯级混水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 第38-52页 |
4.1 概述 | 第38-39页 |
4.2 梯级混水系统的局部调节 | 第39-43页 |
4.2.1 热力站二次侧采用质调节 | 第41-42页 |
4.2.2 热力站二次侧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 第42-43页 |
4.3 梯级混水系统的集中调节 | 第43-46页 |
4.3.1 热源处供水温度τ_g和各分支点供水温度τ_i的计算 | 第43-45页 |
4.3.2 热源处回水温度τ_h的计算 | 第45-46页 |
4.4 梯级混水系统的控制策略 | 第46-51页 |
4.4.1 控制系统环境参数 | 第47-48页 |
4.4.2 热源处控制策略 | 第48-49页 |
4.4.3 热力站的控制策略 | 第49-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设计实例 | 第52-70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2-53页 |
5.2 设计计算 | 第53-64页 |
5.2.1 热网连接形式改造 | 第53-54页 |
5.2.2 水力计算 | 第54-61页 |
5.2.3 热源供热调节及供热能力分析 | 第61-64页 |
5.3 技术经济性分析 | 第64-68页 |
5.3.1 经济性分析 | 第64-68页 |
5.3.2 系统承载力分析 | 第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