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液体除湿剂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液体除湿剂再生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除湿溶液的再生方式 | 第15-20页 |
2.1 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简介 | 第15页 |
2.2 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除湿溶液的再生方式 | 第15-19页 |
2.2.1 除湿溶液季节性再生方式 | 第16-18页 |
2.2.2 除湿溶液实时性再生方式 | 第18-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常用液体除湿剂的比较及浓度的确定 | 第20-35页 |
3.1 溶液除湿及再生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3.2 理想液体除湿剂的性质 | 第21-22页 |
3.3 常用液体除湿剂的比较 | 第22-27页 |
3.3.1 用于无霜空气源热泵的液体除湿剂特性 | 第22页 |
3.3.2 常用有机除湿溶液的比较 | 第22-25页 |
3.3.3 常用无机除湿溶液的比较 | 第25-27页 |
3.4 常用液体除湿剂用于无霜空气源热泵时浓度的确定 | 第27-34页 |
3.4.1 甘油溶液浓度的确定 | 第27-28页 |
3.4.2 LiCl 溶液浓度的确定 | 第28-31页 |
3.4.3 LiBr 溶液浓度的确定 | 第31-33页 |
3.4.4 CaCl_2溶液浓度的确定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无霜空气源热泵除湿溶液再生温度的计算 | 第35-49页 |
4.1 再生时空气状态点的确定 | 第35-38页 |
4.1.1 季节性再生时空气状态点的确定 | 第35-37页 |
4.1.2 实时性再生时空气状态点的确定 | 第37-38页 |
4.2 甘油溶液再生温度的确定 | 第38-41页 |
4.3 LiCl 与 CaCl_2溶液再生温度的确定 | 第41-45页 |
4.4 LiBr 溶液再生温度的确定 | 第45-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不同地区除湿溶液用量的分析计算 | 第49-70页 |
5.1 除湿溶液浓度与密度的关系 | 第49-51页 |
5.1.1 LiCl 溶液浓度与密度的关系 | 第49页 |
5.1.2 CaCl_2溶液浓度与密度的关系 | 第49-50页 |
5.1.3 LiBr 溶液浓度与密度的关系 | 第50-51页 |
5.2 不同地区的除湿量 | 第51-52页 |
5.2.1 各代表城市最不利日的除湿量 | 第51页 |
5.2.2 各代表城市全年的除湿量 | 第51-52页 |
5.3 不同地区季节性再生时除湿溶液用量的计算 | 第52-56页 |
5.4 不同地区实时性再生时除湿溶液用量的计算 | 第56-69页 |
5.4.1 不同地区实时再生时 LiCl 溶液用量的计算 | 第56-59页 |
5.4.2 不同地区实时再生时 CaCl_2溶液用量的计算 | 第59-62页 |
5.4.3 不同地区实时再生时 LiBr 溶液用量的计算 | 第62-65页 |
5.4.4 三种除湿剂用于实时性再生时用量的对比分析 | 第65-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