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初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平泉县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生健全人格培育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8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第16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2章 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生人格培育的相关概述第18-23页
    2.1 基本概念第18-19页
        2.1.1 农村寄宿制学校第18页
        2.1.2 健全人格第18-19页
    2.2 寄宿制小学寄宿生身心特点第19-20页
    2.3 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生人格培育的理论依据第20-21页
        2.3.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20页
        2.3.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20-21页
        2.3.3 荣格——人格理论第21页
        2.3.4 协同治理理论第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3页
第3章 平泉县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生人格培育现状第23-35页
    3.1 平泉县县域环境现状第23-24页
    3.2 平泉县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生人格培育成效的问卷设计第24-25页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第24-25页
        3.2.2 寄宿生的基本信息第25页
    3.3 平泉县农村寄宿制小学人格培育的优势分析第25-26页
        3.3.1 教育环境良好第25-26页
        3.3.2 寄宿生学习成绩优良,学习时间充裕第26页
    3.4 平泉县农村寄宿制小学人格培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6-34页
        3.4.1 寄宿生自我认知不足第26-27页
        3.4.2 寄宿生道德行为的偏差第27-28页
        3.4.3 寄宿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第28-30页
        3.4.4 寄宿生情绪控制能力欠缺第30页
        3.4.5 寄宿生人际关系有待改善第30-32页
        3.4.6 寄宿生生活态度消极第32-33页
        3.4.7 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第33-34页
    3.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生人格培育问题的成因第35-46页
    4.1 学校的教育管理失当第35-40页
        4.1.1“封闭+权威”的教育管理模式第35-36页
        4.1.2 教育管理观念传统、落后第36-37页
        4.1.3 教育管理主体的局限性第37-38页
        4.1.4 教育管理方法死板、僵化第38-40页
    4.2 家庭的教育缺失第40-42页
        4.2.1 教育观念偏激、功利第40-41页
        4.2.2 教育主体存在不足第41-42页
        4.2.3 教育方法失当第42页
    4.3 政府主导作用不充分第42-44页
        4.3.1 政策制定存在漏洞第42-43页
        4.3.2 家、校、社协作机制未建立第43-44页
    4.4 社会对寄宿制小学支持不够第44-45页
        4.4.1 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第44-45页
        4.4.2 社会教育主体不作为第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培育农村寄宿制小学寄宿生健全人格的对策第46-58页
    5.1 学校调整思路,全面培养第46-50页
        5.1.1 创新管理模式第46-47页
        5.1.2 转变管理观念第47-48页
        5.1.3 提升管理主体素质第48-49页
        5.1.4 优化教育管理方式第49-50页
    5.2 家庭发挥学校教育的辅助作用第50-54页
        5.2.1 合理化教育投入第50-51页
        5.2.2 摆正教育观念第51-52页
        5.2.3 弥补管理主体的不足第52-53页
        5.2.4 强化家庭的关爱和陪伴第53-54页
    5.3 政府科学决策,加强引导第54-55页
        5.3.1 制定合理化政策第54页
        5.3.2 建立家、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教育协同第54-55页
    5.4 社会承担教育责任,影响、感染学生第55-56页
        5.4.1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55-56页
        5.4.2 教育服务主体多元化第56页
        5.4.3 服务方式多样化第56页
    5.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附录第63-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生感恩意识调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下一篇: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