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铸造论文--铸造机械设备论文--铸造机械论文--压力铸造机论文

压铸机组网及控制系统研发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外发展现状第11-12页
    1.3 国内发展现状第12-13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2章 压铸机组网与控制系统总体设计第14-28页
    2.1 压铸机简介第14-16页
    2.2 博途(TIA portal)简介第16-17页
    2.3 系统性能要求第17页
    2.4 西门子PLC第17-18页
    2.5 PROFINET现场总线第18-21页
        2.5.1 现场总线定义和特点第18-19页
        2.5.2 主流现场总线介绍第19-20页
        2.5.3 PROFINET特点第20-21页
        2.5.4 PROFINET与PROFIBUS现场总线区别第21页
    2.6 系统实施方案第21-23页
        2.6.1 组网方案第21-22页
        2.6.2 控制系统方案第22-23页
    2.7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与组态第23-27页
        2.7.1 S7-1500 AI 8x U/I/RTD/TC ST第24页
        2.7.2 S7-1500 DI32x24VDC HF第24-25页
        2.7.3 S7-1500 DQ 32x24VDC/0.5A ST第25页
        2.7.4 S7-1500 DQ 8x24VDC/2A HF第25-26页
        2.7.5 S7-1500 AQ 8x U/I HS第26-27页
    2.8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压射速度控制第28-38页
    3.1 压射过程简介第28页
    3.2 模糊控制第28-30页
        3.2.1 模糊控制简介第28-29页
        3.2.2 模糊控制原理第29-30页
        3.2.3 模糊控制器原理第30页
    3.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第30-36页
        3.3.1 模糊控制器结构的选择第30-31页
        3.3.2 模糊关系矩阵第31页
        3.3.3 模糊判决第31-32页
        3.3.4 基本论域和语言变量的确定第32-33页
        3.3.5 隶属函数第33-35页
        3.3.6 模糊控制规则制定第35-36页
    3.4 压射速度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第36-37页
        3.4.1 比例阀传递函数的建立第36页
        3.4.2 Matlab仿真验证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压铸机控制软件设计第38-51页
    4.1 控制软件总体设计第38页
    4.2 合模程序设计第38-41页
        4.2.1 水平合模程序设计第38-40页
        4.2.2 垂直合模程序设计第40-41页
    4.3 引流浇注程序设计第41-43页
    4.4 加压补缩程序设计第43-44页
    4.5 开模卸料程序设计第44-45页
    4.6 模具冷却程序设计第45-48页
    4.7 压射速度控制程序设计第48-50页
    4.8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系统组网及人机界面的设计开发第51-65页
    5.1 组网总体设计第51页
    5.2 系统组态第51-54页
        5.2.1 项目创建第52页
        5.2.2 添加HMI设备第52-53页
        5.2.3 系统组网配置方案第53-54页
    5.3 人机界面设计思想第54-55页
    5.4 西门子精智面板TP1200 Comfort第55-56页
    5.5 人机界面设计第56-63页
        5.5.1 压铸机合模参数设置第56-58页
        5.5.2 压铸机模具冷却参数设置第58-59页
        5.5.3 铸件补缩参数设置第59-60页
        5.5.4 模具温度记录第60页
        5.5.5 远程诊断第60-62页
        5.5.6 报警功能第62-63页
    5.6 压铸验证第63页
    5.7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附录第69-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A15钛合金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及性能改善
下一篇:基于2RPU/UPR并联机构的五轴混联机床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