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润滑理论的发展 | 第14-15页 |
1.2.2 磨削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的发展 | 第15-18页 |
1.2.3 计算方法概述 | 第18-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陶瓷结合剂CBN砂轮内圆磨削流体动压效应分析 | 第22-32页 |
2.1 内圆磨削几何及等效数学模型 | 第22-23页 |
2.2 数学计算过程 | 第23-26页 |
2.2.1 润滑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23-24页 |
2.2.2 基本方程的无量纲化 | 第24-25页 |
2.2.3 基本方程的离散化 | 第25-26页 |
2.2.4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6页 |
2.3 结果及分析 | 第26-30页 |
2.3.1 有无磨削液喷射压力对磨削液压力及膜厚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2 磨削液喷射压力大小对磨削液压力及膜厚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3 不同砂轮线速度对磨削液压力及膜厚的影响 | 第28页 |
2.3.4 不同砂轮径向磨削力对磨削液压力及膜厚的影响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考虑热效应时表面形貌对砂轮磨削流体压力及膜厚的影响 | 第32-46页 |
3.1 几何模型及等效模型 | 第32-33页 |
3.2 数学计算过程 | 第33-40页 |
3.2.1 润滑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33-35页 |
3.2.2 基本方程的无量纲化 | 第35-37页 |
3.2.3 温度场分析 | 第37-40页 |
3.3 结果及分析 | 第40-45页 |
3.3.1 温度对磨削液压力和膜厚的影响 | 第41页 |
3.3.2 粗糙度对磨削液压力和膜厚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3 粗糙度幅值对磨削液压力和膜厚的影响 | 第42页 |
3.3.4 粗糙度波长对磨削液压力和膜厚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5 不同的砂轮表面幅值波长对磨削液压力和膜厚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6 砂轮和工件的幅值、波长成倍增加对磨削液压力和膜厚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不同磨料砂轮和磨削液磨削流体动压效应分析 | 第46-56页 |
4.1 磨削液参数计算 | 第46-47页 |
4.1.1 磨削液粘度计算 | 第46-47页 |
4.1.2 磨削液密度计算 | 第47页 |
4.1.3 磨削液比热容计算 | 第47页 |
4.1.4 磨削液热传导系数计算 | 第47页 |
4.2 数学计算过程 | 第47-48页 |
4.3 结果及分析 | 第48-54页 |
4.3.1 不同砂轮磨料对磨削液压力、膜厚及温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2 不同纳米粒子体积分数对最大压力、最小膜厚及最大温度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3 不同种类纳米粒子对磨削液压力及膜厚的影响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砂轮振动对磨削区时变流体动压效应的影响 | 第56-64页 |
5.1 数学计算过程 | 第56-58页 |
5.1.1 润滑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5.1.2 基本方程的无量纲化 | 第57-58页 |
5.2 结果及分析 | 第58-63页 |
5.2.1 时变对压力膜厚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2 振动幅值对最大压力、最小膜厚及最大温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3 振动频率对最大压力、最小膜厚及最大温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5.2.4 砂轮速度对最大压力、最小膜厚及最大温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束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