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杆状DNA病毒属隶属于花椰菜花叶病毒科,危害广泛 | 第14页 |
1.2 杆状DNA病毒的病毒粒子、宿主范围、症状及传播方式 | 第14-16页 |
1.3 杆状DNA病毒的基因组特征及复制过程 | 第16-18页 |
1.4 杆状DNA病毒基因组与寄主基因组DNA的整合 | 第18-19页 |
1.5 内源DNA病毒对寄主的生物学影响 | 第19-20页 |
1.6 疏叶骆驼刺 | 第20-21页 |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8.1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8.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疏叶骆驼刺杆状DNA病毒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25-5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5-26页 |
2.1.2 菌种与载体 | 第26页 |
2.1.3 试剂 | 第26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1.5 引物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8页 |
2.2.1 疏叶骆驼刺种子的处理 | 第27-28页 |
2.2.2 培养基配制 | 第28页 |
2.2.3 疏叶骆驼刺总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2.2.4 病毒基因组的克隆 | 第29-32页 |
2.2.5 序列装配和分析 | 第32-33页 |
2.2.6 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33页 |
2.2.7 Southern杂交 | 第33-36页 |
2.2.8 反向PCR | 第36-3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9页 |
2.3.1 疏叶骆驼刺杆状DNA病毒基因组序列克隆与分析 | 第38-42页 |
2.3.2 ABV保守结构区域的同源蛋白序列对比及进化分析 | 第42-46页 |
2.3.3 ABV序列整合进入疏叶骆驼刺基因组 | 第46-48页 |
2.3.4 ABV在疏叶骆驼刺中广泛存在 | 第48-49页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ABV ORF4启动子以及编码蛋白的功能分析 | 第51-7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1-53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51-52页 |
3.1.2 菌种与载体 | 第52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52页 |
3.1.4 实验中所用仪器及设备 | 第52页 |
3.1.5 引物 | 第52-5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3-66页 |
3.2.1 PEG处理疏叶骆驼刺幼苗 | 第53-54页 |
3.2.2 培养基配制方法 | 第54页 |
3.2.3 疏叶骆驼刺总RNA的提取 | 第54-55页 |
3.2.4 反转录制备cDNA | 第55页 |
3.2.5 qPCR | 第55-56页 |
3.2.6 ABV ORF4启动子、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6-58页 |
3.2.7 根癌农杆菌EHA105感受态制备和转化 | 第58-60页 |
3.2.8 农杆菌侵润法 | 第60页 |
3.2.9 GUS染色 | 第60-61页 |
3.2.10 gus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 | 第61-63页 |
3.2.11 拟南芥培养 | 第63-64页 |
3.2.12 根癌农杆菌蘸花法转化拟南芥 | 第64-65页 |
3.2.13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与表型分析 | 第65-6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6-74页 |
3.3.1 干旱胁迫显著提高疏叶骆驼刺中ABV ORF4的mRNA表达 | 第66-67页 |
3.3.2 ABV ORF4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67-71页 |
3.3.3 ABV ORF4编码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71-74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4.1 主要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4.2 工作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8页 |
参与研究项目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