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方法论文

小净距公路隧道深浅埋界限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3 小净距公路隧道第12-14页
        1.3.1 小净距公路隧道的定义及特点第12页
        1.3.2 小净距公路隧道的适用范围第12-13页
        1.3.3 小净距公路隧道的设计要求第13页
        1.3.4 中岩柱加固方式第13-14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二章 隧道深浅埋划分既有计算理论及方法第15-24页
    2.1 理论分析法第15-19页
        2.1.1 基于比尔鲍曼理论的计算方法第15-16页
        2.1.2 基于谢家烋理论的计算方法第16-18页
        2.1.3 基于太沙基理论的计算方法第18-19页
    2.2 经验估算或工程类比法第19-21页
        2.2.1 基于浅埋隧道的设计依据第19页
        2.2.2 基于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计算方法第19-20页
        2.2.3 基于塌方统计平均高度的计算方法第20-21页
        2.2.4 基于工程设计的计算方法第21页
    2.3 数值模拟法第21-22页
        2.3.1 基于侧压力系数变化规律的判定方法第21页
        2.3.2 基于等效塑性剪应变为破坏准则的判定方法第21-22页
        2.3.3 基于围岩水平应力及垂直应力关系的判定方法[1]第22页
    2.4 万兴路小净距隧道临界埋深计算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万兴路小净距隧道深浅埋界限研究第24-43页
    3.1 万兴路小净距隧道工程概况第24页
    3.2 MIDAS有限元软件简介第24-25页
    3.3 三维隧道模型及计算参数第25-27页
        3.3.1 三维隧道模型及边界条件第25-26页
        3.3.2 计算参数及工况第26-27页
    3.4 初始地应力计算第27页
    3.5 计算结果第27-42页
        3.5.1 隧道地表沉降分析第28-32页
        3.5.2 隧道上方围岩应力分析第32-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万兴路小净距隧道现场监控数据分析第43-49页
    4.1 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第43-44页
    4.2 监测数据分析第44-47页
    4.3 各种计算方法结果对比第47-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小净距隧道深浅埋界限影响因素研究第49-59页
    5.1 不同岩土体参数对隧道深浅埋界限的影响第49-52页
    5.2 地表不同倾斜角度对隧道深浅埋界限的影响第52-55页
    5.3 两洞不同净距对隧道深浅埋界限的影响第55-57页
    5.4 先行洞后行洞掌子面不同距离对隧道深浅埋界限的影响第57-58页
    5.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6.1 本文主要结论第59页
    6.2 展望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建隧道对中梁山区域地下水环境的二次影响研究
下一篇:大吨位FRP拉索整体锚固体系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