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意识的物化形态研究--以我国传统民居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1 治安意识物化形态的理论基础 | 第15-28页 |
1.1 治安意识概说 | 第15-22页 |
1.1.1 治安意识的定义 | 第15-17页 |
1.1.2 治安意识的本质 | 第17-18页 |
1.1.3 治安意识的构成 | 第18-20页 |
1.1.4 治安意识的特点 | 第20-21页 |
1.1.5 治安意识的功能 | 第21-22页 |
1.2 民居属于治安意识的物化形态 | 第22-24页 |
1.2.1 治安意识与治安文化的关系 | 第22-23页 |
1.2.2 从治安文化到治安意识的物化形态 | 第23页 |
1.2.3 从治安意识的物化形态到我国传统民居 | 第23-24页 |
1.3 传统民居防卫体系与犯罪情境预防理论 | 第24-28页 |
1.3.1 简·雅各布斯与《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第24-25页 |
1.3.2 奥斯卡·纽曼与可防卫空间 | 第25页 |
1.3.3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 | 第25-26页 |
1.3.4 情境预防的控制策略 | 第26页 |
1.3.5 我国传统民居防卫体系中蕴含的治安意识 | 第26-28页 |
2 针对外来者的防御建构体现防范意识 | 第28-49页 |
2.1 第一道防线:村落选址 | 第29-31页 |
2.1.1 区域稳定 | 第29-30页 |
2.1.2 据险扼要 | 第30页 |
2.1.3 位置隐蔽 | 第30页 |
2.1.4 防御保障 | 第30-31页 |
2.2 第二道防线:聚村而居 | 第31-32页 |
2.2.1 聚村而居提供防御群力 | 第32页 |
2.2.2 聚村而居带来心理震慑 | 第32页 |
2.3 第三道防线:外围线性防御 | 第32-37页 |
2.3.1 墙的防御设计 | 第33-35页 |
2.3.2 门的防御设计 | 第35-37页 |
2.4 第四道防线:局部点式防御 | 第37-39页 |
2.4.1 局部点式防御的共同点 | 第37-38页 |
2.4.2 局部点式防御的典型建造 | 第38-39页 |
2.5 第五道防线:内部巷道通道 | 第39-44页 |
2.5.1 村落中的巷道设计 | 第39-41页 |
2.5.2 民居内部通道设计 | 第41-44页 |
2.6 第六道防线:单体民居建筑内部设计 | 第44-49页 |
2.6.1 直接的防御建构 | 第45页 |
2.6.2 视线阻挡形成的私密性 | 第45-46页 |
2.6.3 院落内的自然监视 | 第46-47页 |
2.6.4 人与物的隐藏转移 | 第47-48页 |
2.6.5 生活性保障 | 第48-49页 |
3 针对内部居民的行为规制体现出秩序意识 | 第49-55页 |
3.1 民居对内部居民行为的直接约束作用 | 第49-52页 |
3.1.1 长幼有序 | 第49-50页 |
3.1.2 男女有别 | 第50-51页 |
3.1.3 主仆有分 | 第51-52页 |
3.1.4 内外间隔 | 第52页 |
3.2 民居对内部居民行为的间接教化作用 | 第52-55页 |
3.2.1 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培育等级观念 | 第52-53页 |
3.2.2 民居空间布局培育秩序感 | 第53页 |
3.2.3 设施装饰濡染伦理道德 | 第53-54页 |
3.2.4 特殊教化场所:宗祠 | 第54-55页 |
4 针对灾害的预防措施体现风险意识 | 第55-65页 |
4.1 民居中对火灾的防范措施 | 第55-57页 |
4.1.1 民居中的防火设计 | 第55-57页 |
4.1.2 民居中的灭火设置 | 第57页 |
4.2 民居中对风灾的防范措施 | 第57-59页 |
4.2.1 背风朝向与内向结构的防风性 | 第58页 |
4.2.2 降低房屋高度 | 第58-59页 |
4.2.3 关键部位的防风设计 | 第59页 |
4.3 民居对水患的防范措施 | 第59-62页 |
4.3.1 屋面的防水 | 第60页 |
4.3.2 外墙防水构造 | 第60-61页 |
4.3.3 内部木构的防水 | 第61-62页 |
4.3.4 地面防水防潮 | 第62页 |
4.4 民居对地震的防范措施 | 第62-65页 |
4.4.1 木架构的抗震性 | 第62-63页 |
4.4.2 细节结构的抗震性 | 第63页 |
4.4.3 均匀对称布局的抗震性 | 第63-65页 |
5 民居中心理防卫体系折射民众安全诉求 | 第65-74页 |
5.1 房屋选址中的风水信仰和居住考虑 | 第65-67页 |
5.2 起居禁忌中的择吉避祸和行为规矩 | 第67-69页 |
5.3 镇宅吉物中的辟邪镇妖和实用价值 | 第69-72页 |
5.4 庭院种植中的趋吉避凶和安全设计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