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村委会民主选举的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 第15-24页 |
第一节 村委会和村委会民主选举的含义及定位 | 第15-17页 |
一、村委会的含义 | 第15页 |
二、村委会的定位 | 第15-17页 |
三、村委会民主选举的含义 | 第17页 |
四、村委会民主选举的程序 | 第17页 |
第二节 村委会民主选举与公共治理的关系 | 第17-19页 |
一、村委会民主选举与政府公共治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 第17-18页 |
二、村委会实行民主选举是公共治理活动的必然选择 | 第18页 |
三、公共治理使村务治理方式取得历史性变革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村委会民主选举的意义 | 第19-21页 |
一、村委会实行民主选举可以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累经验 | 第19-20页 |
二、村委会实行民主选举是基层群众履行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 第20页 |
三、村委会实行民主选举是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我国村委会民主选举的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第五节 上海市村委会民主选举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公共治理理论下村委会民主选举的实质 | 第24-29页 |
第一节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实现公共治理的一种有效途径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村委会民主选举是履行公共决策的一种主要形式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村委会民主选举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内涵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上海市松江区村委会民主选举的现状 | 第29-33页 |
第一节 松江区2006 年度村委会民主选举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一、参选概况 | 第29-30页 |
二、选举产生的村委会情况及成员组成情况 | 第30页 |
第二节 松江区2006 年度村委会民主选举的特点 | 第30-31页 |
一、选举成功率高 | 第30-31页 |
二、选举的民主程度高 | 第31页 |
三、选民参与度广 | 第31页 |
第三节 松江区2006 年度村委会民主选举的成效 | 第31-33页 |
一、村委会成员平均年龄下降 | 第31页 |
二、村委会成员平均文化程度提高 | 第31-32页 |
三、村两委“一肩挑”的比例有所上升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村委会民主选举存在的问题 | 第33-42页 |
第一节 部分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 第33-36页 |
一、在选举资格的认定上面临困难 | 第33-34页 |
二、在有选举权村民的登记上面临困难 | 第34页 |
三、在选举效力的确认上面临困难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民主选举的成本过大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村委会在选举过程中还存在不公平性 | 第37-39页 |
一、如何有效解决贿选问题 | 第37-38页 |
二、如何有效解决误工补贴的发放问题 | 第38-39页 |
第四节 选举方式比较单一 | 第39页 |
第五节 基层群众参与民主选举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39-42页 |
第五章 村委会民主选举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 第42-52页 |
第一节 健全相关制度,在法律层面规范村委会的民主选举 | 第42-44页 |
一、明确授权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界定村民资格 | 第42-43页 |
二、引入“选民”概念,修订选举效力的认定标准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控制选举成本,在资金层面规范村委会的民主选举 | 第44-46页 |
一、深入推进村民自治 | 第44页 |
二、注重日常管理 | 第44-45页 |
三、积极创新选举模式 | 第45页 |
四、简化选举程序 | 第45页 |
五、积极推进选举改革 | 第45-46页 |
第三节 确保公平公正,在实践层面规范村委会的民主选举 | 第46-47页 |
一、明确贿选的定义及对贿选的处罚措施 | 第46页 |
二、规范村委会民主选举的各个环节 | 第46页 |
三、严格控制误工补贴的发放 | 第46-47页 |
第四节 拓展选举模式,在制度层面规范村委会的民主选举 | 第47-50页 |
一、传统模式 | 第47页 |
二、无候选人模式 | 第47-48页 |
三、班子选举模式 | 第48页 |
四、定岗选举模式 | 第48-49页 |
五、组合选举模式 | 第49-50页 |
第五节 加大工作力度,在操作层面规范村委会的民主选举 | 第50-52页 |
一、进一步加强区级层面的组织能力 | 第50页 |
二、进一步加强镇级层面的意识培育 | 第50-51页 |
三、进一步加强村级层面的自治水平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