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煤层厚度稳定性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经典统计学法 | 第9-10页 |
| 1.2.2 地质统计学法 | 第10-12页 |
| 1.2.3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12页 |
| 1.2.4 灰色理论评价法 | 第12页 |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组织方法 | 第12-13页 |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 1.3.2 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1.4 小结 | 第13-14页 |
| 2 影响煤层厚度稳定性因素 | 第14-22页 |
| 2.1 评价煤层厚度稳定性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 2.2 影响煤层厚度稳定性的因素 | 第15-16页 |
| 2.2.1 原始基底不平造成煤厚变化 | 第15页 |
| 2.2.2 地质构造影响煤厚变化 | 第15-16页 |
| 2.2.3 岩浆活动对煤厚变化的影响 | 第16页 |
| 2.2.4 古河流冲刷及其它原因对煤厚变化的影响 | 第16页 |
| 2.3 各因素对煤层厚度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16-19页 |
| 2.3.1 煤层沉积环境对煤厚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16-17页 |
| 2.3.2 构造对煤厚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17-19页 |
| 2.3.3 煤层结构对煤厚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19页 |
| 2.4 煤厚的规律性变化与偶然性变化 | 第19-20页 |
| 2.5 煤层厚度变化特点 | 第20-21页 |
| 2.5.1 范围大、勘探工程稀 | 第20页 |
| 2.5.2 煤厚变化小、规律性简单 | 第20-21页 |
| 2.5.3 构造对煤层的影响显著 | 第21页 |
| 2.5.4 跃迁性明显 | 第21页 |
| 2.6 小结 | 第21-22页 |
| 3 煤层厚度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32页 |
| 3.1 煤层厚度稳定性综合评价的特点及原则 | 第22-24页 |
| 3.1.1 煤层厚度稳定性综合评价的特点 | 第22-23页 |
| 3.1.2 煤层厚度稳定性综合评价的原则 | 第23-24页 |
| 3.2 评价因素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31页 |
| 3.2.1 煤层厚度稳定性影响因素选取及注意事项 | 第24-26页 |
| 3.2.2 煤层厚度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6-31页 |
| 3.3 小结 | 第31-32页 |
| 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2-40页 |
| 4.1 模糊数学概述 | 第32页 |
| 4.2 模糊数学基础知识 | 第32-35页 |
| 4.2.1 模糊集合 | 第32页 |
| 4.2.2 模糊集合的表示方法 | 第32-33页 |
| 4.2.3 模糊集合的基本运算 | 第33-34页 |
| 4.2.4 模糊算子 | 第34页 |
| 4.2.5 模糊矩阵及矩阵合成 | 第34页 |
| 4.2.6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34-35页 |
| 4.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5-39页 |
| 4.3.1 模糊映射与模糊变换 | 第35页 |
| 4.3.2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5-36页 |
| 4.3.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6-37页 |
| 4.3.4 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 | 第37-39页 |
| 4.4 小结 | 第39-40页 |
| 5 煤层厚度稳定性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40-44页 |
| 5.1 煤层厚度稳定性评价因素集 | 第40页 |
| 5.2 煤层厚度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40页 |
| 5.3 煤厚稳定性评价等级 | 第40-41页 |
| 5.4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 5.4.1 确定隶属函数的一般方法 | 第41页 |
| 5.4.2 各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 5.5 各因素权重因子确定 | 第42页 |
| 5.6 层厚度稳定性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 第42-43页 |
| 5.7 小结 | 第43-44页 |
| 6 应用实例 | 第44-60页 |
| 6.1 矿区概述 | 第44页 |
| 6.2 焦煤集团代表矿各项因素指数具体计算 | 第44-55页 |
| 6.2.1 演马庄矿 | 第44-48页 |
| 6.2.2 小马村矿 | 第48-51页 |
| 6.2.3 中马村矿 | 第51-55页 |
| 6.3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55-57页 |
| 6.4 各因素权重因子 | 第57页 |
| 6.5 煤层厚度稳定性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应用 | 第57-58页 |
| 6.5.1 煤层条件 | 第57页 |
| 6.5.2 综合评价 | 第57-58页 |
| 6.5.3 结论 | 第58页 |
| 6.6 小结 | 第58-60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7.1 结论 | 第60页 |
| 7.2 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 | 第65-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