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1 手机交互界面的特征 | 第10页 |
1.2.2 可用性工程学 | 第10-11页 |
1.2.3 可用性工程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2.4 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3-15页 |
第2章 手机用户界面与可用性概述 | 第15-22页 |
2.1 手机用户界面的特征 | 第15-16页 |
2.2 用户界面学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2.1 认知心理学 | 第16-17页 |
2.2.2 设计艺术学 | 第17页 |
2.2.3 人机工程学 | 第17页 |
2.2.4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 第17页 |
2.3 可用性及可用性工程学概述 | 第17-20页 |
2.3.1 可用性定义 | 第17-18页 |
2.3.2 可用性工程学 | 第18-19页 |
2.3.3 国外可用性研究现状 | 第19页 |
2.3.4 国内可用性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4 传统的用户界面可用性评估方法研究 | 第20-22页 |
2.4.1 传统的用户界面可用性评估方法分析 | 第20页 |
2.4.2 可用性测试方法概述 | 第20页 |
2.4.3 可用性测试运用于手机界面评估的缺陷 | 第20-21页 |
2.4.4 可用性测试运用于手机界面评估的优缺点分析 | 第21-22页 |
第3章 眼动追踪技术与可用性研究 | 第22-26页 |
3.1 眼睛运动的基本形式 | 第22页 |
3.2 视觉行为过程 | 第22页 |
3.3 眼动追踪技术 | 第22-26页 |
3.3.1 眼动追踪技术的主要评估指标 | 第23-24页 |
3.3.2 眼动追踪技术的优缺点分析 | 第24-26页 |
第4章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手机可用性评估方法 | 第26-28页 |
4.1 手机用户对界面的认知研究 | 第26页 |
4.1.1 用户的信息处理过程 | 第26页 |
4.1.2 用户的获取信息过程 | 第26页 |
4.2 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 | 第26-27页 |
4.3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手机界面可用性评估方法 | 第27-28页 |
第5章 传统的手机界面可用性评估实例研究 | 第28-40页 |
5.1 测试对象 | 第28页 |
5.2 测试流程 | 第28页 |
5.3 测试准备 | 第28-32页 |
5.3.1 被试招募筛选标准 | 第29-30页 |
5.3.2 可用性测试脚本 | 第30-32页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40页 |
5.4.1 实验结果数据图分析 | 第32-34页 |
5.4.2 主要可用性问题具体分析 | 第34-40页 |
第6章 运用眼动实验进行手机界面可用性评估实例研究 | 第40-54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40页 |
6.2 实验样本 | 第40页 |
6.3 实验对象 | 第40页 |
6.4 实验装置 | 第40页 |
6.5 实验流程 | 第40页 |
6.6 准备阶段 | 第40-42页 |
6.6.1 实验典型任务 | 第41-42页 |
6.6.2 任务结束后被试访谈 | 第42页 |
6.7 介绍阶段 | 第42页 |
6.8 测试阶段 | 第42-43页 |
6.9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54页 |
6.9.1 评价标准 | 第43页 |
6.9.2 实验数据分析 | 第43-52页 |
6.9.3 被试访谈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第7章 总结 | 第54-56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54页 |
7.2 研究局限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附录1 操作过程中的可用性评价指标 | 第58-61页 |
附录2 被试须知 | 第61页 |
附录3 被试注意事项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