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8-12页 |
第1章 抗战前十年的中学教育 | 第12-35页 |
1.1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及内容 | 第12-13页 |
1.2 抗战前中学学制的调整 | 第13-15页 |
1.2.1 “戊辰学制”中关于中学学制的规定 | 第13-14页 |
1.2.2 综合中学的废止及中学教育目标的确定 | 第14-15页 |
1.3 抗战前中学学制的讨论 | 第15-18页 |
1.3.1 蒋梦麟等的提案——《修正中小学教育制度案》 | 第16-17页 |
1.3.2 教育部关于中等教育改革的计划 | 第17-18页 |
1.3.3 孙科等提缩短学年案 | 第18页 |
1.4 抗战前国民政府对中学的管理 | 第18-30页 |
1.4.1 中学会考的力行 | 第19-22页 |
1.4.2 普通中学升学与职业指导的开展 | 第22-30页 |
1.5 抗战前课程的订定和中学教科书的编写 | 第30-35页 |
1.5.1 中学课程的历次订定 | 第30-33页 |
1.5.2 中学教科书的编审 | 第33-35页 |
第2章 抗战时期的中学教育 | 第35-60页 |
2.1 抗战时期的中学教育政策 | 第35-37页 |
2.2 抗战时期的中学教育制度 | 第37-50页 |
2.2.1 五年与六年一贯制中学的试验 | 第37-41页 |
2.2.2 广西国民中学的创立 | 第41-43页 |
2.2.3 中学修业年限的回顾与启示 | 第43-46页 |
2.2.4 中学分区制的施行 | 第46-48页 |
2.2.5 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建制 | 第48-50页 |
2.3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中学的管理 | 第50-53页 |
2.3.1 抗战时期对中学生的管理 | 第50-51页 |
2.3.2 中学教师的待遇及进修 | 第51-53页 |
2.4 抗战时期的中学课程与教科书 | 第53-57页 |
2.4.1 抗战时期的中学课程 | 第53-54页 |
2.4.2 抗战时期的中学教科书 | 第54-57页 |
2.5 贷金与奖学金制度 | 第57-60页 |
第3章 战后的中学教育 | 第60-67页 |
3.1 战后教育的紧急处理 | 第60-61页 |
3.2 战后的中学教育政策 | 第61-62页 |
3.2.1 国立中等学校的复员 | 第61-62页 |
3.3 战后对中学的管理 | 第62-63页 |
3.3.1 教职员的聘任与待遇 | 第62-63页 |
3.3.2 对收复区的学生进行甄审 | 第63页 |
3.4 战后中学课程的修订 | 第63-64页 |
3.5 中学教育经费的变化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