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组合型化学与生物反应带修复硝基苯、苯胺复合污染地下水研究

内容提要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6-35页
    1.1 硝基苯及苯胺的性质、危害、污染现状第16-20页
        1.1.1 硝基苯和苯胺的理化性质第16-17页
        1.1.2 硝基苯和苯胺的危害第17-18页
        1.1.3 日常生产、生活环境中硝基苯和苯胺的来源及污染现状第18-20页
    1.2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发展第20-31页
        1.2.1 抽取-处理技术(um-and-treat 技术)第20-22页
        1.2.2 空气注入修复技术(AS 技术)第22-24页
        1.2.3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简称PRB 技术)第24-25页
        1.2.4 生物修复技术第25-27页
        1.2.5 原位化学反应第27-28页
        1.2.6 电动力学修复第28-30页
        1.2.8 自然衰减修复技术第30-31页
        1.2.9 多技术结合法第31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1-35页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1-32页
        1.3.2 研究内容第32-34页
        1.3.3 技术路线第34-35页
第2章 化学反应带还原介质的选择及特性第35-4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5-37页
        2.1.1 实验材料第35-36页
        2.1.2 方法第36-37页
            2.1.2.1 铁屑的预处理第36页
            2.1.2.2 最佳还原介质的选择第36页
            2.1.2.3 还原硝基苯的最佳条件的确定第36-37页
            2.1.2.4 硝基苯、苯胺的测试方法第37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7-48页
        2.2.1 铁屑最佳粒径的选择第37-38页
        2.2.2 最佳活性炭的种类的选择第38-39页
        2.2.3 最佳铁碳比的确定第39-42页
        2.2.4 反应的最佳pH 条件的确定第42-43页
        2.2.5 反应最佳时间的确定第43-45页
        2.2.6 最佳条件下介质转化硝基苯的动力学研究第45-48页
    2.3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3章 生物反应带生物膜组件的构建第49-65页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9-56页
        3.1.1 实验材料第49-50页
        3.1.2 菌种的富集与分离第50-51页
        3.1.3 生理生化检测第51-53页
        3.1.4 16S rDNA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53-54页
            3.1.4.1 菌体总DNA 的小量提取第53页
            3.1.4.2 16S rDNA PCR 扩增电泳检测第53页
            3.1.4.3 16S rDNA 序列聚类分析与系统发育树构建第53-54页
        3.1.5 硝基苯、苯胺降解菌单菌降解性能第54页
        3.1.6 硝基苯、苯胺混合菌群的降解性能第54页
        3.1.7 硝基苯、苯胺降解菌群的固定化第54页
        3.1.8 硝基苯、苯胺测试方法第54-55页
        3.1.9 磷脂法测定生物量第55-56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6-64页
        3.2.1 菌种的富集培养与分离纯化第56页
        3.2.2 菌株AN 和NB 的生理生化特性第56页
        3.2.3 菌株16S rDNA 分子鉴定第56-61页
        3.2.4 硝基苯、苯胺降解菌单菌的降解性能第61-62页
        3.2.5 硝基苯、苯胺混合降解菌群的降解性能研究第62页
        3.2.6 硝基苯、苯胺降解菌群的固定化第62-64页
    3.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4章 组合型化学与生物反应带的构建及时效分析第65-85页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66-71页
        4.1.1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66页
        4.1.2 实验方法第66-71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1-84页
        4.2.1 化学反应带对实验配水的处理效果第71-75页
        4.2.2 生物反应带对实验配水的处理效果第75-79页
        4.2.3 化学与生物反应带时效性分析第79-81页
        4.2.4 生物井模组件初期与末期生物量对比第81-82页
        4.2.5 降解菌在生物井膜组件纵向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第82-84页
    4.3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5章 化学与生物反应带处理场地污染地下水的效能第85-9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5-87页
        5.1.1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85-86页
        5.1.2 实验方法第86-87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87-97页
        5.2.1 场地地下水有机污染组分全扫描分析结果第87-89页
        5.2.2 场地污染地下水中无机离子的分析结果第89页
        5.2.3 化学反应带对实际场地原水的处理效果第89-93页
        5.2.4 生物反应带对实际场地原水的处理效果第93-97页
    5.3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98-101页
    6.1 结论第98-99页
    6.2 建议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科研成果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性吸附材料对恶臭气体的吸附效应与机理研究
下一篇:CDK2AP1对肺癌A549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