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与防范措施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2.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及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界定 | 第16-18页 |
2.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银行内在脆弱性理论 | 第18页 |
2.2.2 信用论 | 第18-19页 |
2.2.3 贷款客户关系理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SN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 第20-34页 |
3.1 SN银行概况 | 第20-22页 |
3.2 SN银行不良贷款趋势分析 | 第22-23页 |
3.3 SN银行行业不良贷款分析 | 第23-27页 |
3.3.1 SN银行贷款投向分析 | 第25-26页 |
3.3.2 SN银行行业贷款质量分析 | 第26-27页 |
3.3.3 SN银行行业不良贷款风险程度分析 | 第27页 |
3.4 SN银行不良贷款案例分析 | 第27-34页 |
3.4.1 RH农场不良贷款案例分析 | 第28-31页 |
3.4.2 SL集团有限公司不良贷款案例分析 | 第31-32页 |
3.4.3 YS煤炭公司不良贷款案例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SN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危害 | 第34-44页 |
4.1 SN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 第34-41页 |
4.1.1 客户违约风险加剧 | 第34-36页 |
4.1.2 贷款投向集中 | 第36-37页 |
4.1.3 银企信息不对称 | 第37页 |
4.1.4 互联互保贷款模式监管不规范 | 第37-38页 |
4.1.5 抵押资产评估不谨慎 | 第38-40页 |
4.1.6 银行风险防范意识缺失 | 第40-41页 |
4.2 不良贷款产生的危害 | 第41-44页 |
4.2.1 对SN银行自身的危害 | 第41页 |
4.2.2 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危害 | 第41-42页 |
4.2.3 对贷款客户的危害 | 第42-44页 |
第五章 SN银行不良贷款的防范措施 | 第44-52页 |
5.1 发展和扶植优质客户 | 第44-45页 |
5.1.1 发展小微企业优质客户 | 第44页 |
5.1.2 扩展当地龙头企业信贷业务规模 | 第44-45页 |
5.1.3 大力支持国家支柱型产业 | 第45页 |
5.2 优化贷款结构 | 第45-46页 |
5.2.1 合理分配贷款投向 | 第45-46页 |
5.2.2 严格制定行业授信政策 | 第46页 |
5.3 构建信息网络平台 | 第46-47页 |
5.3.1 实现地区金融机构间信息共享 | 第46页 |
5.3.2 加大对贷款客户信用评估力度 | 第46-47页 |
5.4 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 | 第47-48页 |
5.4.1 加强贷前调查工作 | 第47-48页 |
5.4.2 严格执行贷时审查 | 第48页 |
5.4.3 规范贷后管理工作 | 第48页 |
5.5 加强风险管理 | 第48-50页 |
5.5.1 提高贷款风险防范意识 | 第48-49页 |
5.5.2 实施贷款违约风险补偿机制 | 第49页 |
5.5.3 完善违约贷款清收工作 | 第49-50页 |
5.6 完善岗位职能建设 | 第50-52页 |
5.6.1 深化岗位责任制改革 | 第50页 |
5.6.2 提高员工专业素养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