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2-14页 |
1.1.1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 第12-13页 |
1.1.2 教师现阶段的教研活动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 | 第13-14页 |
1.1.3 “同课异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2.1 “同课异构”研究 | 第14-17页 |
1.2.2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第17-2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1-2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24-29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4-25页 |
2.1.1 同课异构 | 第24页 |
2.1.2 教师专业发展 | 第24-25页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第25-29页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5-26页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6页 |
2.2.3 群体动力理论 | 第26-27页 |
2.2.4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27-29页 |
3 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构建 | 第29-34页 |
3.1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遵循的原则 | 第29-31页 |
3.2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 | 第31-34页 |
4 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学案例比较分析 | 第34-54页 |
4.1 两位教师教学内容设计比较分析 | 第34-40页 |
4.1.1 教学目标设计比较分析 | 第34-37页 |
4.1.2 教学内容处理方式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4.1.3 重、难点教学方法比较分析 | 第38-40页 |
4.2 两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分析 | 第40-49页 |
4.2.1 教师课堂言语互动行为及角色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4.2.2 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比较分析 | 第42-46页 |
4.2.3 教师课堂即时性评价比较分析 | 第46-49页 |
4.3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比较分析 | 第49-54页 |
5 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现状的问卷调查 | 第54-62页 |
5.1 调查目的 | 第54页 |
5.2 调查对象 | 第54页 |
5.3 调查内容 | 第54-55页 |
5.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5.4.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55页 |
5.4.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55-62页 |
6 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 | 第62-66页 |
6.1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 | 第62-63页 |
6.1.1 学校重视度不够,推广力度不强 | 第62页 |
6.1.2 教师参与度不大,参与形式有限 | 第62页 |
6.1.3 教师满意度不高,参与动力不足 | 第62-63页 |
6.1.4 教师行为与理论脱节,行为相对滞后 | 第63页 |
6.2 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成效的策略探讨 | 第63-66页 |
6.2.1 寻求学校的支持与制度保障 | 第63页 |
6.2.2 提高教师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 第63-64页 |
6.2.3 加强教师间的积极合作与交流 | 第64-65页 |
6.2.4 注重专家的有效引领与指导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