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 写作结构与逻辑框架 | 第12-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4页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4-15页 |
2.1.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15-16页 |
2.1.4 归因理论 | 第16页 |
2.1.5 有效市场假说 | 第16-17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2.2.1 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与分类 | 第17-18页 |
2.2.2 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2.3 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 第19-21页 |
2.2.4 文献述评 | 第21-22页 |
3 内部控制一般缺陷信息披露现状 | 第22-34页 |
3.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总体情况 | 第22-26页 |
3.1.1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审计报告披露情况 | 第22-23页 |
3.1.2 内部控制评价缺陷披露情况 | 第23-25页 |
3.1.3 内部控制审计缺陷披露情况 | 第25-26页 |
3.2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一般缺陷的披露情况 | 第26-34页 |
3.2.1 不同行业的内部控制一般缺陷披露情况 | 第26-28页 |
3.2.2 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一般缺陷披露情况 | 第28-31页 |
3.2.3 内部控制财报和非财报一般缺陷披露情况 | 第31-34页 |
4 实证研究设计 | 第34-40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4-35页 |
4.2 样本选择 | 第35-36页 |
4.3 变量描述 | 第36-39页 |
4.4 研究模型 | 第39-40页 |
5 实证研究 | 第40-48页 |
5.1 描述性统计 | 第40-42页 |
5.2 相关性检验 | 第42-43页 |
5.3 多元回归分析 | 第43-46页 |
5.4 稳健性检验 | 第46-48页 |
6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作者简历 | 第52-5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