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缩略词清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5-48页 |
1.1 菜地氮素来源与转化 | 第25-29页 |
1.1.1 菜地氮素的来源 | 第25-27页 |
1.1.2 菜地氮素的转化 | 第27-29页 |
1.2 农田氮素面源污染机制及特征研究 | 第29-39页 |
1.2.1 氨挥发 | 第29-33页 |
1.2.2 径流流失 | 第33-36页 |
1.2.3 淋溶损失 | 第36-39页 |
1.3 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技术 | 第39-45页 |
1.3.1 生态沟渠拦截技术 | 第40-41页 |
1.3.2 生态消纳塘技术 | 第41-42页 |
1.3.3 缓冲带截留技术 | 第42-43页 |
1.3.4 人工湿地技术 | 第43-45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45-48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45-46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46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46-47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47-48页 |
第二章 不同施肥模式下菜地氨挥发特征研究 | 第48-69页 |
2.1 引言 | 第48-4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2.2.1 试验地点 | 第49页 |
2.2.2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2.2.3 试验设计 | 第50页 |
2.2.4 田间管理 | 第50-51页 |
2.2.5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51-52页 |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52-5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53-64页 |
2.3.1 温度、降雨、灌溉及土壤含水量 | 第53-54页 |
2.3.2 表层土壤pH动态变化 | 第54-56页 |
2.3.3 土壤NH_4~+-N含量动态变化 | 第56-58页 |
2.3.4 氨挥发率动态变化 | 第58-60页 |
2.3.5 累计氨挥发量 | 第60-64页 |
2.4 讨论 | 第64-68页 |
2.4.1 气象因素对菜地氨挥发影响分析 | 第64-65页 |
2.4.2 表层土壤pH及NH_4~+-N含量对菜地氨挥发影响分析 | 第65页 |
2.4.3 不同的氮肥类型对菜地氨挥发影响分析 | 第65-67页 |
2.4.4 不同的施肥方法对菜地氨挥发影响分析 | 第67-6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三章 不同施肥模式下菜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 第69-93页 |
3.1 引言 | 第69-7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3.2.1 试验地点 | 第70页 |
3.2.2 试验材料 | 第70页 |
3.2.3 试验设计 | 第70页 |
3.2.4 田间管理 | 第70页 |
3.2.5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70-71页 |
3.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1-7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72-87页 |
3.3.1 降雨、植被覆盖度及径流水量 | 第72-75页 |
3.3.2 径流水氮素浓度动态变化 | 第75-80页 |
3.3.3 氮素径流流失量 | 第80-87页 |
3.4 讨论 | 第87-92页 |
3.4.1 降雨、植被覆盖度对菜地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 第87-88页 |
3.4.2 不同施肥模式对菜地径流水氮素浓度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 第88-89页 |
3.4.3 不同施肥模式对菜地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分析 | 第89-9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四章 不同施肥模式下菜地氮素淋失特征研究 | 第93-123页 |
4.1 引言 | 第93-9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94-97页 |
4.2.1 试验地点 | 第94页 |
4.2.2 试验材料 | 第94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94页 |
4.2.4 田间管理 | 第94页 |
4.2.5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94-96页 |
4.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96-9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7-115页 |
4.3.1 降雨、灌溉及淋溶水量 | 第97-99页 |
4.3.2 淋溶水氮素浓度动态变化 | 第99-104页 |
4.3.3 氮素淋失量 | 第104-112页 |
4.3.4 地下水NO_3~--N浓度动态变化 | 第112-115页 |
4.4 讨论 | 第115-122页 |
4.4.1 降雨/灌溉对菜地氮素淋溶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4.4.2 不同施肥模式对菜地淋溶水量的影响 | 第116页 |
4.4.3 不同施肥模式对菜地淋溶水氮素浓度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 第116-118页 |
4.4.4 不同施肥模式对菜地氮素淋溶损失的影响分析 | 第118-121页 |
4.4.5 不同施肥模式对浅层地下水NO_3~--N浓度动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 第121-12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五章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白菜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123-137页 |
5.1 引言 | 第123-124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124-125页 |
5.2.1 试验地点 | 第124页 |
5.2.2 试验材料 | 第124页 |
5.2.3 试验设计 | 第124页 |
5.2.4 田间管理 | 第124页 |
5.2.5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124页 |
5.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24-12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25-132页 |
5.3.1 大白菜产量 | 第125-127页 |
5.3.2 大白菜氮肥利用率 | 第127-129页 |
5.3.3 大白菜品质 | 第129-132页 |
5.4 讨论 | 第132-135页 |
5.4.1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白菜产量的影响分析 | 第132-133页 |
5.4.2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白菜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分析 | 第133-134页 |
5.4.3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白菜品质的影响分析 | 第134-13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六章 菜地面源污染生态拦截系统与效果研究 | 第137-157页 |
6.1 引言 | 第137-138页 |
6.2 工程设计与方法 | 第138-143页 |
6.2.1 工程建设背景 | 第138-139页 |
6.2.2 生态拦截系统建设 | 第139-142页 |
6.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142-14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43-153页 |
6.3.1 新型农田生态沟渠工程运行效果 | 第143-147页 |
6.3.2 生态消纳塘水肥一体化工程运行效果 | 第147-152页 |
6.3.3 工程总体运行效果 | 第152-153页 |
6.4 讨论 | 第153-156页 |
6.4.1 新型农田生态沟渠对菜地面源污染的拦截机理分析 | 第153-154页 |
6.4.2 生态消纳塘水肥一体化工程对菜地面源污染的拦截机理分析 | 第154-155页 |
6.4.3 菜地生态拦截系统应用与评价 | 第155-15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第157-16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57-159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59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88页 |
作者简历、科研成果及奖励 | 第188-189页 |